年1月,昆明。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正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来上课。不久前,北方三所著名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连天的烽火中,从长沙迁至此地,三校合并,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无问西东剧照集三校之强的西南联大,“豪华”的教授阵容让它名声在外,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学子慕名而来。学生们等待要上的这门课叫“大一英文”,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室里的同学来自全校各个院系,其中有两位颇为特殊。其中一位就是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18岁的江西籍学生,名叫许渊冲。老师来了,他是叶公超,早年曾留学美、英、法国,23岁归国后即在清华、北大任教,是当时最年轻的英文教授,曾在清华教过钱锺书“大一英文”。叶公超的英语十分娴熟,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教学法也颇为奇特,据学生回忆,他几乎从不讲解,一上课,就让坐在前排的学生,挨个儿朗读课文,学生才念一句,他就能说出学生是哪省人,之后的课上便一个个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年纪轻轻但名气很大的钱锺书,此时也在联大执教“大一英文”课。他的课基本都用英文讲,偶尔加一句中文。学生何兆武回忆,他有时有点喜欢玄虚,不是很清楚明白地讲出来,而是提示你,要靠你自己去体会。而“大一英文”课最受欢迎的英文教授当属潘家洵,潘先生年轻的时候就翻译了易卜生的作品,当时有五十来岁。他的专业课是语音学,所以发音非常标准,而且说得又慢又清楚,几乎每个字都能听进去,他讲课用翻译法,上课时教室里外都挤满了学生。

上排左起:汪曾祺、杨振宁、邓稼先

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许渊冲

教这门课的除了教授,还有若干讲师和助教,如卞之琳、王佐良、李赋宁、查良铮(穆旦)、夏济安等,都是后来文学界、外语界、教育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因为“大一英文”是全校必修课,不及格的同学,必须在下学期重读。如果这门课考试没有通过,甚至可能无法毕业。由此可见,这门课程在当时是非常受重视的。

幸而,还有一本教材留传下来

《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当年联大全校通开课“大一英文”课的教材。这本教材收录文章涉及多种文体,有小说、散文、论说文、传记,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角度,但都出自大家之手。既有外国作家毛姆、赛珍珠的作品,也有林语堂、胡适的文章,还有麻省理工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等等。只要读一读这本英文教材,我们就能立刻感受到西南联大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个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

——西南联大学子、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很多人都在好奇,这样一本教材,

是怎么培养出这么多人才的呢?

清华大学教授罗选民曾评价道:“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那么多名人,这个课本应该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的外语教育有很强的功利性,工具性摆在第一,很少有批判性的思考,而当时的英文课本,更加重视的是通识教育。全书共有43篇文章,它大致分为文学、教育、世界局势三个方面。它通过一系列文章的组合,把处在那个危机时代的中国描述出来了,同时也告诉学生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当时的世界。

许渊冲与《西南联大英文课》

近年,中译出版社发掘出了这份知识宝藏,邀请多位教授一起将它翻译为英汉双语读本,重新取名《西南联大英文课》并出版。迄今,这本书累计发行了约20万册,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读者的热情评价但是,也有很多读者反馈说,自学课文难度大,总有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却苦于没有人答疑解惑,希望能对课文有更丰富、更深入、更有趣的解读。为此,我们邀请了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外等著名高校的8位英文教授,为大家带来50节精讲课程。《西南联大英文课·像杨振宁、许渊冲那样学英语》点击图片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ms/1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