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旅行一年,人生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文|祁十一 1 1 1 我刚大学毕业半年后,曾经裸辞去旅行了近一年时间。一边走,一边在青年旅舍、咖啡馆打打工。 曾在厦门鼓浪屿的青年旅舍做过前台,也在拉萨街头摆过地摊、当过咖啡馆服务员,还在拉萨当地报社做了一个月的短期记者。 无边无际的自然美景让人陶醉其中,只要行走在青山森林之中、坐在雪山湖泊之旁,夜晚抬头看到皓然星空、皎皎明月,就常常觉得幸福。 那是一场近乎理想的长途旅行,自由自在,走走停停,不用急着赶路,只是随心所欲地看风景、旁观他人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或许不主流、也缺乏雄心壮志,挣不了钱,离功成名就的成功人生很远,甚至离结婚生子的安稳生活都有些距离。 但它却成了我人生中一段特别的经历,甚至成了朋友眼中我的一个标签。 当然,在路上的日子总有尽头,就像一切的热闹喧嚣都会归于平静。我在大半年后结束了这样居无定所的旅行生活,此后在北京安稳工作数年。 如今,从自由任性的青春年代进入相对稳定的人生阶段,尝试理性地思考总结,那一年的辞职旅行,到底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 若功利地去评判,它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1 2 1 我当年辞职去旅行,不能不说带有逃离的因子。 这些年,逃离的话题始终经久不衰。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时而在沉重的压力下探出头来,憧憬另一种生活。逃离,成为走向别处生活的一种想象、尝试与实践,也像是一种减压手段。 而从我的经验来看,逃离,是一件蛮有趣的事情。 一本正经步步高升的人生当然属于赢家,可有时旁逸斜出走走神儿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那时我刚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去了一家很权威的主流财经媒体。去的原因符合一般的常识:它是国内最好的,极具理想主义色彩。 对于像我这样,从小是优等生、毕业于所谓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人来说,工作要去最好的单位,简直是一脉相承的惯性思维。——即使那会儿我一点都不喜欢财经新闻,对经济类的东西既不感兴趣也不擅长。 进去之后,在懵懂中又被安排去做冷冰冰的上市公司数据新闻报道——那简直是一个开场便注定结局的悲剧。 果然,做了半年,我文艺青年的神经就被数字、财务报表和各种经济会计名词搞得要崩溃了。 加之刚刚从单纯的学校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工作不是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人处于一种断裂之中,就好像在这份工作中的你不是你自己,只是徒具一个社会身份的空壳。 或许很多所谓的优等生都曾有过这样的困境: 从小智力尚可,成绩优异,饱受与赞扬,但在诸多目光的压力下,多少会在不知不觉中去满足他人的期待,将他人的赞美与向往当成自我存在的标尺,而真正充实的自己却没有足够的空间生长起来。 这样的人生总有一天会出现危机,或早或晚,或大或小。我的危机就出现在大学毕业后的那半年。 而我尚有一丝幸运的是,很喜欢自然风光,喜欢四处旅行,那几乎是执念一般非去不可的喜爱。 所以辞掉工作去旅行的念头拯救了我。这样的念头出现在脑海里时,整个世界都明亮了起来。 于是果断辞职,开始了一段自由自在的生活。 1 3 1 那一年里,与大自然的亲近、没有压力的自由行走,带来了一种放松状态。脱离家庭学校,简单地打打工、旅旅行,也不是不可以嘛。 在别人看来,这样的旅途不乏辛苦:背着40升的大包四处辗转,赶车、找旅馆、爬山涉水,除了停在厦门、拉萨打工的日子,其余时间都处于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状态。 但自己却不觉得累。那会儿年轻,只觉得好玩儿,浑身有挥洒不尽的力气,还有种真真切切“在路上”的豪迈与激情,就好像前方有看不完的风景、走不尽的路,整个人始终处于一种不断行走的兴奋之中。 一年时间,似乎也将自己从一种沉重的重负中解放了出来。 没有大业要去成就,没有何种身份非要获得,不必什么都要,只是简简单单地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喜欢的生活,挺好。 在厦门的青年旅舍打工时,父母曾来看我。 我们去海边散步,走到岔路口,母亲说:“走没走过的路。” 又走到一个岔路口,我打趣地说选条没走过的路吧,她笑了:“也不可能永远走没走过的路,人总归还是得回到一个点。” 母亲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也觉得像是人生与旅途的一个譬喻。 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像是一个玫瑰色的梦,大多数人都会寻到安稳之地,停下来,扎根生存。 1 4 1 我的旅行进行了一大半时,自然而然地觉得,需要一个终点,停下来好好工作生活。 年12月出发,走到甘南的郎木寺时已是次年的7月。正是在郎木寺,获得了下一步如何走的启示。 有一天,听说镇上的白龙江就是流至重庆的嘉陵江源头,便很想去看看源头到底长什么样。在青年旅舍里召集了几个感兴趣的人,一起沿着溪流徒步前行。 走了一个多小时,泥土路拐了一个弯。就在转弯的那一刹那,突然被一个念头击中:还是继续去媒体做记者吧,对此依然怀抱热情。只不过不做财经新闻了,改做更感兴趣的法治新闻。 一直对功利主义有些排斥,相信跟随自己的兴趣前行就是正确的道路。 人活于世,总是需要前进的动力,父母老师的权威、害怕自身境遇不堪的恐惧、担心落后于人的同侪压力,都可以成为驱动人往前走的动力来源。 但这些不过是被动的推力,若缺乏发自内心的主动渴望,一个人不可能走得远。 我的辞职旅行,也多少带有些探索的味道:如何以自己的本来面目与兴趣,存活于世。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找到了答案,所以后来去了北京,在一家主流媒体里做起了法治记者。 两年时间里,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好奇心、对写作的喜爱成为工作生活的动力,很自然地成长起来,获得赞美与奖励也是随之而来的事。 也始终忘不了那次探索江河源头的徒步旅行。在经历走错路、爬错山以及山顶的苦风凄雨后,我们最终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找到了嘉陵江之源。 当我站在那块大石头前,看着从石头里流出来的一小股水流,还是觉得很神奇:滚滚江河的源头,原来就是这般细小之水。 大概所有事物的起源都是如此,始于细微,广纳百川,终成浩荡之势。 人又何尝不是呢?或许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这样一个源头吧,它可能细小、不起眼、被他人甚至自己所忽视、瞧不起,但那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在你的心底深处发端,并会推动你前行,直至实现,或者死亡。 1 5 1 回过头去看那一年的时光,可以说是完全无用,不在一个有前途的公司里占个坑、没有很高的薪水可以拿、也没有为今后发展积累资源人脉,看起来好像任何现实性用处都没有。 但如果不以功利的目光衡量之,又好像有用得不得了,比如获得更大的自由,将人生调整至一个正确的方向:成为自己,以及更多连自己都无法评测的“有用”。 回到最初的问题:辞职旅行一年后,我的人生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 前段时间,在上海见到大学同学们。大部分同学都在勤恳工作,安稳生活。不少已经做到公司中层,有单身的也有结婚成家的,买房买车,日子过得挺有劲,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 我在同学们中显得另类,却能很好地交流。我对他们在公司里如何奋斗、如何处理种种关系感到好奇且有趣,他们亦对我的自由生活表示出羡慕。 在这个三十而立的年头,我们已明白无误地,奔向各自的人生道路。 有何好与糟糕之分? 生命始终是一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过程,酸甜苦辣都必然会品尝到。没有哪条路是指向万无一失的胜利之路。 有人选择宽阔大道,有人喜欢曲径通幽。有人马不停蹄直奔目的,也有人中途休息,旁逸斜出。 没有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是否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并坚持走下去的差别! 间隔年那么爽,为什么唯独你没有? 间隔年,GapYear,原意是指青年在升学前或者毕业工作前的一次长期旅行(通常是一年)。小编认为,它也可以理解成文艺青年明明不想工作却嘴里念叨着诗和远方的逃避之旅。科科,玩笑啦。毕竟间隔年也不是那么容易玩的。别人家的间隔年都是怎么玩的? 印象中听到的间隔年,貌似都是公主王子的游戏。不信?我们看看真正的“太阳的后裔”威廉王子。18岁从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毕业后,他给自己奖励一个超爽der间隔年: 到中美洲的伯利兹城同英国陆军一起军事训练,去当地农场工作,参观慈善机构,去智利南部参与一个志愿者活动,帮助当地建立学校,还搞起了副业,放着王子不做去当英语老师……听说他也洗过马桶,真是毫不做作。 他弟弟哈里王子则更酷炫,去到环境比较恶劣的非洲南部国家莱索托,亲力亲为,为当地的孩子提供医疗保健和教育服务。 不过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间隔年玩得这么好,可比不上他们的爹查尔斯王子。他可是历史上玩转间隔年的鼻祖。 一出生就是人生巅峰的英国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约着他的“好基友”斯内尔上校,沿着16世纪探险家弗兰西斯·德雷克爵士游历全球的足迹,在年也完成了环球旅行。几年之后还创立了雷励行动(OperationRaleigh),鼓励各国青年也开启自己的探险之旅,间隔年渐渐在英国这些欧洲国家流行起来了。 王子讲完了,我们来谈谈公主。去年五月份,奥巴马宣布大女儿玛利亚被哈佛录取后,选择先间隔一年再入学,这个消息也让媒体炸开了锅。 可能你会很丧地发现,难到“间隔年”只是有钱人家的精英游戏吗?噢,你别说还真是。嘿嘿嘿,不逗你了,其实还是有很多普通人勇敢踏出这一步的。 “你看生活,哭泣着奔向死亡,又放不下理想,挣扎着歌唱。”灰杜鹃乐队的马潇就这么说做就做了。 年他大四,大学期间乐队玩得风生水起的他决定gap一年,还把“间隔年出走”作为主题,开办自己的巡演,20个城市,唱自己的歌。 据说他生日那天晚上在珠江边上喝醉了,往地图上画了条线,声称要唱遍二十座城,喝遍二十座城的酒,然后再写本《中国酒鉴》。“酒鉴”不知道有没有写出来,但的确让更多人听到了他的歌声。 从此,酒精和烟,民谣与诗,我乐意了——马潇 有人用歌声唱自己,也有人用车轮印记祖国大地。第一届中国间隔年计划的受助人符小惠,人称“小疯子”,大学刚毕业,就和她的其他三个小伙伴一起环华骑行,天骑了公里,整整绕了中国一圈,长度虽然比不过某奶茶的杯子,但难得疯狂。 中国女孩陈宇欣本科毕业的时候,突然觉得“读了十几年书,背了一栋楼高的学习资料,你准备继续读研,背更多的资料,就是为了顺利找个高薪的工作。然而可笑的是,你从来没有问过你自己究竟喜不喜欢这样的安排。” 第二年,保送研究生的她决定休学一年,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为了不增加父母负担,从网上找了份在芬兰的实习,地方够远,时间够长,够她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我只看到了她22岁,单身 于是她搭火车,沿着西伯利亚铁路横跨亚欧大陆到莫斯科,再辗转到北欧的芬兰,体验了一连6天的跨国火车,到世界最北的露营地晒太阳,在冰天雪地的北极游泳……同时也遇到了很多有故事的人:在莫斯科做生意赚钱补贴家用的中国大叔,梦想以后重回泰国每天看日出日落的毒贩子……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奔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澳洲半工读,去非洲、斯里兰卡教书,去NGO做公益...… 间隔年究竟间隔了什么?如果以为间隔年就是旅个游,那你就tooyoungtoonaive了。 就像上面提到的,间隔年的玩法真的很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没做过。如果我们倒过来看的话,为什么大多数的间隔年总是在升学、工作之前发生呢? 小编觉得,这段间隔的时间,就用来思考自己想要的,去发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 哈佛大学也曾解释过为什么会鼓励学生选择间隔年。 他们认为,这一年将会是学生回顾总结、明确个人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或者积累人生经验的中间时间点。大学时常被诟病为脱离现实生活的象牙塔,年轻人还未入学前去实习,体验一下社会的工作,或者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大学就能有更明确的目标去学习和思考了。 而且,不论间隔的方式是巡演、实习、创业、背包旅游还是骑行,不论走到的远方是街的另一头、旅游圣地、边远山区还是异域外国,也都是为了亲眼看世界,多些交流和理解,少点狭隘和偏见;而像义工、志愿、募捐、公益这些肩负满满社会责任的行动,像超人英雄一样改变世界的设定,也是让年轻人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和职业工作者之前,首先成为一个有人性和社会关怀的人。 哈里王子的gapyear 间隔年那么爽,为什么唯独你没有?如果你很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间隔年,却迟迟无法实现,除了要自己有勇气迈出第一步,还要像打怪通关一样克服重重困难才行。 也是多亏了查尔斯王子的身体力行,“间隔年”才在西方开始流行起来。和西方普遍的放养式教育不太一样,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对孩子放不下心也放不了手,大多数的孩子也缺少独立的意识和经验。 而且,好不容易读完书毕了业,要突破稳定工作、结婚生子的按部就班,做点不一样的事还真不容易。虽然去年国家开始鼓励休学创业,但是真正去做的人真的不算多,很多过来人也都语重心长地呼吁“好好读书更重要”。 除了观念不一样,就业压力山大,也让间隔年只能碎在深夜饮酒碰杯的声音里了。自年第一届高校扩招生毕业开始,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会上涨,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马上就会被下一年打脸。 去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有万人,如果毕业后选择间隔一年,没有校招,失去了所谓“应届毕业生”的优势,就更难在供不应求的岗位中圈下自己的一席之地了。 当然,趁着还没进入社会,趁着还有学校的庇护,选择休学或延毕,毕业的风险和压力就没那么大了,看够世界,回来继续读书,履历上还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看上去似乎很完美。 可是现实很骨感,教育部规定,大学本科在校期间不得超过6年,也就是说,“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休学上限是两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里也只有关于参军、生病、考勤成绩不及格的休学规定。 虽然具体规定各个高校不一样,但学校普遍不喜欢学生“无缘无故”休学一年占用名额和资源。好不容易说服了家长和老师,还要办理各种手续,遇到各层单位的扯皮,甚至是不情愿的冷嘲热讽,也许还没走出去,豪情壮志就已经被耗光了。 而英美国外的顶尖大学都会支持学生“间隔年”的计划,政策允许学生延迟入学,办理休学手续也很容易。 美国有大概5%的四年制高校允许学生因为参加“间隔年”而推迟入学,普林斯顿大学甚至有自己组织和管理的“桥年计划”(BridgeYearProgram),为新生提供间隔年的实践机会。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一项名为“GapYearPlus”的计划则允许学生通过参加间隔年活动换学分。 甚至,国外高校还会和“城市年”(CityYear)这样一些“间隔年”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间隔年计划出谋划策,而且是他们的强大依靠。而像“美国间隔年协会”这样的组织,也会免费为毕业生间隔年计划提供建议和帮助。 反观国内,这类组织似乎只存在于某个口耳相传的圈子里,良莠不齐,商业化也比较严重。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了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旨在传播“间隔年”概念,每年选取10位年轻人进行资助,这算是比较官方可信的,可是诞生时间不长,前路漫漫。 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间隔年不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迟,也像gapyear.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北京中科白殿疯正规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jp/1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初中地理知识点背诵口诀,有图有技巧值得
- 下一篇文章: 无畏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