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在英国牛津,逐渐认识到过去自己思
以下是北大英文专业大二学生周怡在年牛津之行的随笔,我们希望通过她的分享,了解自己。大家好,虽然我所在的学校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是平时上课、交流主要都是和相近专业的同学一起。专业相近对于沟通平时学科问题当然有相当好处,但是长时间和与自己相似的人接触,也将自己限制在了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这次的牛津的项目,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与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我和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四十余位同学一起度过了愉快的十四天,拓展了眼界,也开拓了视野。因为素昧平生,有很多话题反而可以毫无顾忌敞开了谈,而不必受到之前构建出的社会关系网的束缚。我接触到了英语、文学、国际贸易、会计、材料力学等等专业的同学,从他们身上收获了之前圄于自身专业没能看到的不同视角。我本来是一个不愿意在公众场合主动发言的人,但是在各种讲座、研讨课上,大家积极踊跃的参与也调动了我的积极性,我提问了,发言了,也收获了。我想,回国之后,在学校的课堂上,我应该会更乐于与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吧。项目临近结束的一周,我和不同的小伙伴分别去酒吧喝了几次酒,度数不高,主要还是聊天,聊文学,聊各自的专业、不同的城市,聊对未来的规划、对生命的感知。喝完酒慢慢沿着落满蓝紫色光晕的小路走回宿舍,带着满满的甜蜜和一点微醺的幸福,和平时不一样的是,我并不希望时间就此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而是从心里对此时此刻点滴分钟的自然流逝生出一股宁静的满足感。项目中组织的不同学科的讲座打开了我的视野。来之前我本来以为会对那些人文学科领域的讲座更感兴趣,没想到理工科,尤其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对我的帮助更大。虽然并没有相应的学科知识背景,但是激发我从人文角度对现代科技展开了批判性思考。过去我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读到了不少人文学者对于科学的思考,但是并没有接触过科学界内部人士,以及他们对本领域的看法。如果说科学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一种手段,那么它的终极目的在哪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否也渗透着权力运作体系,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更能享受科学进步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而更多的人依旧挣扎在贫困、疾病和痛苦中,尽管在技术层面上他们的问题完全可以被解决,只是因为回报率低而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出改变?牛津的教授们人都非常好,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给予解答,让我感受到每一个个体的想法和思考,不管多么细碎微小,在这里都是有价值的,是被尊重的。各类研讨课,尤其是牛津大学同学对于学习生活和申请的分享让我受益颇多。数学、工程、历史、法律、社会科学……不同专业的同学的分享打开了我的思路,我开始思考是否一定要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本科专业方面的深入学习,还是转向其他我同样抱有深刻兴趣和深切关怀的领域。可以说这次经历深刻影响了我研究生阶段道路选择。虽然依旧不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但是比之先前毫无想法向前迈进了很大一步。和牛津大学同学的交流也让我受益颇丰。我和现在牛津攻读人文学科博士学位的一位同学James讨论了关于自我概念的一点认识。他告诉我他在写关于selfloss的论文,关于自我与世界的交换互动。我觉得他说的自我概念和我所读的文学评论中对文本解读的一些想法有相通之处,于是跟他讲述了我的想法。对一篇文本的解释权到底属于读者还是作者,亦或者都不是?文本到底是作者所写的内容,还是读者读出的内容呢?正如自我到底是自己眼中的自己,还是展现给外部世界、他者眼中所看到的多面的“我”的总和呢?James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对我一直以来对文学文本中关于自由意志的很多困惑给出了他的看法。虽然最后并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但是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令我非常享受,对自身专业的学习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还和现在牛津攻读地理及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的Christine在一次晚饭的时候交流了对于自然的一些看法,她说的话我还记忆犹新。我先就自己读到的文本中关于自然自我更新的理解请教了Christine的看法。她告诉了我一个类似的,非常美丽的故事。在热带雨林中,那些高大葱茏的树木会形成一片漆黑无光的森林,它们茂密的叶子会遮住所有阳光。但是当一棵巨树走到生命尽头,轰然倒下时,千万束阳光会通过它倒下形成的缝隙照耀在这片土地上。那些多年来不见天日的细小植物会拼命吸吮这来之不易的日光和养分,在巨树的尸干边重新生长出丰茂蓬勃的生命。一面是死亡,一面是新生。自然的力量在静静流转。我们谈到自然保护的问题,到底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而保护自然,还是为了保护自然而保护自然?Christine认为两者皆有,虽然她更倾向于把自然放在和人类平等的地位,但是如果不顺应当代的价值取向,从人类中心角度、经济价值体系来阐述自然的重要性,无法倒逼人类保护自然。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看世界的角度,的确如此。只是这套思考问题的角度二十年来如此自然如此可怕地渗透了我的整个世界观,我自然而然从这个角度做出价值评判,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保护自然是因为人类要生息繁衍,延续后代,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树木是因为一棵树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排出多少氧气,做成多少张纸……当然,每一个树木自有其内在不受这些经济价值定义的美丽和意义,但如果不从人类利己的经济视角把它们变成二维的冰冷数字,就无法驱动人类做出改变,采取行动。毕竟,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哪个人愿意去做呢?牛津的自然风光温柔地环抱住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有学生在树下的草地上或坐或躺,边上放着一本书。还有撑长篙溯游的同学,水波悠悠荡开,卷起一圈圈涟漪,波纹又消失在水中。每次经过我都想,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就选择躺在这里的草坪上什么也不做,静静地看一天云彩、撑篙,看金乌落下,一天过去,而真正的生活、永恒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某天的晚饭后,老师带着大家去附近的草场看自由放牧的牛马。远远望见那些低头吃草,或是默默走动的各色的牛,bucolic这个词电光火石般闪过脑海。一步步走近,那片浪漫的田园图景渐渐祛魅:脚下的草地并不全是油绿葱茏,每隔几步就散落着牛马的粪便;每头牛并不像田园画上的自在悠闲、精神健硕,许多苍蝇围着它们嗡嗡乱飞,牛尾巴扫过之处,苍蝇们仓皇飞开,可不一会又聚集在一起;尤其是我见到的两匹马,眼睛上围了一圈苍蝇,难免让人有些反胃。我和一匹白色夹杂着斑点的马儿对视,它隔着苍蝇群看我,我也默默凝视着它的眼睛。这非常短暂又非常清晰的一刻,我们奇怪地理解了彼此。它的眼睛非常温柔,很友善,也有一丝疲惫。我慢慢伸出手,它没有抗拒,垂下一点眼皮,我把手放到它头上,静静摸了一下,又一下,给它抓了痒。它凑近了一点闻我的外套,张开嘴轻轻咬了一下又松开。那一瞬间,我完全理解了为什么一位投身自然保护的作家这样写:那一瞬间他笃定遇到的那条蛇眼里没、有任何恶意;我也明白了精读课文GeorgeEliot笔下的那篇GermanPeasantry,乡村和田园并不如画上的烂漫美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凑近仔观察,在剥去一切伪饰的外表之后,爱上这份并不完美的真实。在走回草场出口的路上,我向老师询问了关于深造的问题,得到了一些非常宝贵的建议。背后是牛群和马,还有温柔曼丽的日光云朵,我走在荒草辟出的一条土路上,头一次觉得未来的方向比我之前所设想的要广阔的多。短短十四天的交流,让我逐渐认识到过去自己思维的局限性,牛津项目给了展示我一个广阔的天地,并把这份印象和向往永远刻在了我的心里。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段旅程,以及它带给我的心灵上的成长。感谢牛津这一次经历,给了我追求生活更多可能性的动力,希望日后可以来这里深造学习,希望日后还可以再相见:)如果大家对于周怡的牛津之行的项目有深度了解的想法,可以点击以下图片查看。拿学生签证在英国牛津大学参加教育体验项目,牛津大学教授提供推荐信。 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tq/6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要闻汇编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鲍威尔继
- 下一篇文章: 每日要闻汇编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