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醉一生
1 -怀旧是个很消极的事。不管是回忆自己的过去,还是重温过去的物件,都暗示着一种对当下的不满,或不满足。 于是,我们看几十年前的老电影,听还未出生时就有的歌,并为那个错过的繁荣时代唏嘘感慨。现在和过去的矛盾,永远都是矛盾。 -我一直觉得,吴宇森的很多电影里,女人都很多余,有兄弟和鸽子就够了。但是一旦有了女主,又让人觉得,没有女人简直不成样子嘛。就像《纵横四海》里的钟楚红,和《喋血双雄》里的叶倩文。叶倩文的那张侧脸,真的让人有浅醉感,和原本印象里固着的“潇洒走一回”完全两般模样。如今,吴宇森、李修贤、周润发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叶倩文也将六十。还没来得及感慨,一看自己,也能看见三十了。 2 -六月过得很快,一霎就到头了。我猜是因为六月只有三十天吧。 -今年楼下的蜀葵比去年长得更高,高过人的头顶,开得也更艳。 -青岛很多年都没有这么雨水丰沛了,无花果的叶子上一点尘都没积,绿得透亮。大舅说,他想起85年的洪水。 3 -螃蟹吃掉浒苔,吹出一千万个泡泡,宣告他潜入深海的梦想。 -我的梦想,大概依然是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心情找一个合适的地点看合适的书。 4 -六月,只读了7本书,并且质量都不高。 -贾平凹的《老生》算是最有料的一本了。这说是本小说,零零碎碎地更像地方志,头尾跨了半个多世纪,有时间的深度,但是断续跳跃,几个故事间虽然相互关联,但越往后越衰败。贾平凹像是瞄着茅奖射了一支箭,可惜半道歪了。书的风格上像是马尔克斯和莫言的结合,“陕西化”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尤其是前两部分,几乎和红高粱如出一辙,比红高粱更浓一些的魔幻味道,则近乎中南美洲文学;结构上同样像是几篇中篇“故意”拼起来的,有点瓜田李下的味道。说不上有什么太差的不太喜欢的,只是还好。 -巴金的“激流”第二部《春》,相比较拖沓的《家》,更加拖沓。 续着前一本的故事,觉慧前往上海以后,家中不断重复上演着“封建吃人”的情节。留下的人,每天都在循环着“他很难过——他病了——你去劝劝他——你要保重身体啊——我也替你难过——我也要受不了了——我很难过——我病了——她来劝劝我——我要保重身体啊——她很替我难过——她也要受不了了——……”的套路。看起来好像是封建的“余烬”吞没了可怜的人,把生活变成一个巨大的漩涡,让人在里头转啊转。于是,里边的人也晕了,外边的人也晕了,就剩老爷子还在一腔热血化烈火,焚烧着封建社会的枷镣。 当然,我也能理解当中是巴金的情感,在不断地挥洒宣泄,把每个人都拉进这个漩涡里。可还是常说的话,当年的读者是踩在时代的泪腺上,正经历的就是这种黑暗时代,觉醒的人看到这种不断重复的、一直发酵的情感,确实会充满感动和鼓舞。可放在如今,我们是理解的,但也是不理解的。 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而且,激流三部曲比起“爱情”、憩园一类其它作品要好得多,至少线络明晰,虽说有些赘复,倒也不像老爷子后期的散文一样叨念不清。 -四川文艺出版社选编的巴金集,除了上面的《春》是在旧书摊买来人民文学繁体版,再有一本短篇集没买以外,其余八本都买了。这套选集里有两本散文集——《散文随笔选》和《谈自己》,可能是编辑刻意加以区分了,刚才说老爷子后期散文拖沓,早期作品为主的《散文随笔选》里,不断“哭诉”自己身世的内容比较少,朋友家人感悟风景见闻都有,清丽、深刻兼有,算是老爷子散文里的精品了。尤其生、死几篇,有和平常反差很大的深度。 我还是爱巴金的,这个有热情、纯良的老少年。 -陈恭禄的《日本简史》是本挺没有必要存在的书。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二十几岁,虽然比起大多数我们这些二十多岁的“青年”要强得多,倒也没有太深刻的地方,只能说在那个时代能够从列强的崛起中吸取经验,是种很了不得的行为。而这本书,说是史,其实已经有些偏离了史的定义,它更像是陈先生在一个民国年轻人的角度对日本的点评。主导的情感是消极并且有些崇拜的,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结果是接受的:因为日本很厉害。多厉害?厉害到陈先生直接把朝鲜、东北和台湾都划归到日本的国土范围中,讲当地的风俗、物产时,直接按日本本土同等地位来讲。这种强烈主观的“史”,叫“日本简评”比较好一些。 -清代蒙古文学家尹湛纳希的《泣红亭》,原是用蒙文写的,算是蒙古族文化少有的文学作品。虽……而……并……则非……实……然则,水平不高。看前面人物介绍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四个家族、一个少爷、三个表姐当老婆,外加一堆丫鬟,怕不是仿照红楼梦写的吧。后边越看,越觉得不对,这也过于粗糙了。二十回的故事,既有前情提要,又有大圆满的结局,中间只剩十几章,显得十分局促。其中又涉及几十个人物,声势浩大,设定各不相同,如此窄的框架下,角色个性就只能跟着剧情走了,情节到了某一阶段,那就需要人物变一下脸。这样写,事是讲完了,人也写碎了。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表述拖沓啰嗦反复,整体、局部都不十分圆润。当然,这算是个下部,上部《一层楼》看完,可能会有点不一样的想法吧。 -传闻是明代开国大将郭英某某世孙的郭勋为了哄嘉靖帝将他老祖配享太庙而编出来夸大祖宗功德的《英烈传》纯粹是一整本的马屁。歌功颂德到不讲求可信度,网络玄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这好比说给了你一个答案,让你编问题,答案长了点,于是问题就顺着答案不断扯啊扯,扯东扯西,没完没了。 -杨志军的《藏獒》早就听过“盛名”,各路推荐也从没停过。可是呢,要是把书中写人和写狗的段落中间都加一个空行,这本书就一分都不值了。混起来倒是显得结构复杂些,挺唬人的。就直接说看的时候想到的三个问题了: 第一,过度美化。数不清的拟人堆砌,把狗的思想写得太复杂,而如此思想复杂的狗竟然还这么听话,作者称其为藏獒忠诚的“天性”。狗通人性这一点我认同,某些狗比较聪明我也认可,但实在不必如此。人和狗要是能交流到这份上,那吐蕃入侵唐的时候拿藏狗大军就能啃碎长安,也不至于娶个皇帝庶亲回去都要建个布达拉宫庆祝了。第二,过度强调可有可无的背景。两个部落之间存在冲突,于是就一味地去强调这一点,说矛盾之深“无从化解”,非得拿上阿妈人的手才能洗去仇恨的浓度。可是呢,后来送了一批狗过来,轻松化解,真是人命不比狗命贵。第三,情节太“巧妙”。例如人被狗攻击的时候,节奏拖得太长,就好像狗张着嘴对着人先不咬,等着后续情节发展,等救人的人赶上来说一句“还好及时赶上了”,狗才按个继续键,接着咬人。原本算是惊险的片段,被硬生生拉长,插进很多冗杂内容,写得稀碎。总之,过犹不及。5 -电影这段有点不知道怎么说了。六月看了十九部长片,一百四十一部短片,其中一百部是奥斯卡历届获奖和提名的,片长从二三分钟到二三十分钟不等。原本想的是闲着的时间看个短片时间正好,结果整个人的思维也被碎片化了,看长片的耐性虽不至于下降,倒也有了些波动,看书更是直接废了。这下算是明白抖音这种短视频的真正“危害”了。 -说长片。 就近吧。第一次看《风柜来的人》应该是在高三的时候,不过那次没有看完,现在看完了——这么些年也算自己有点长进。 侯孝贤的电影里有很含蓄的压抑,这种压抑带着很多日本文化的风格。他讲的事情都是一件件的小事,有时候甚至什么事情都不讲,就只放一片天,飘着几片云,底下几间屋,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个场景镜头,也会让人有种憋闷,就像犯鼻炎时鼻腔里塞进的那个苹果。和《童年往事》差不多的少年,在《风柜》里淡化了时代带来的外在压抑感,而强化表现少年成长时内心的压抑以及周边人施加的“成长”压力,内外施压逼着少年长大——因为不长大什么都做不了:在家会被骂不懂事、自己独立的生活没办法掌控、被陌生人骗、喜欢的姑娘拿自己当个小孩……这种压抑比起《童年》稍显“自由”,不如那般喘不过气,但是却更加骚乱不着边际、不露痕迹,让人抓耳挠腮上蹿下跳无法排解。而身体成长带来的旺盛精力又加重这种压抑。当压抑不断累积、快要爆发的时候,侯导淡淡地把它按了下去,温柔地纾解了。无声无息地来,声势浩大地酝酿,简简单单就消失。至于那个苹果,是落到了心里还是排出了体外,谁也不知道。 -算是侯孝贤“嫡系”前辈特吕弗大师的《四百击》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这部新浪潮电影开山之作的电影,被特吕弗拍成了一个系列,而系列的主演,都是《四百击》的男主——从童年一直拍到演员成年。至于电影本身,意义嗯……手法嗯……情节……算了不敢乱说。百度一下新浪潮肯定比我说的好得多。 -看另一位电影传奇大师伍迪·艾伦的《西力传》,让我想到前一阵看过另一部伪纪录片《摇滚万万岁》,都是伪造一个“新闻焦点”,然后拿来当真的讲,两部上映时间相差一年,差距却没办法弥补。伍迪艾伦把八十年代的电影拍回了三四十年代的风格,讲的是那个年代的事,那个年代的人,甚至,仿佛这部电影都是那个年代的片子。美国这个很神经质的国家,民族构成的复杂性、国家构成的“草率性”,都让这个号称“最伟大的国家”有了很多人格分裂的同质化体现。而碰巧的是,那个叫Zelig的人,也是个神经病。说讽刺也好,说搞笑也好,这种源于美国文化骨子里的对立分裂化,是它最基础的特征之一。 -还有一部电影传奇大师——希区柯克的《贵妇失踪记》。可能是我比较无知吧,年的电影,第一个从群山摇到室内的镜头就让我惊叹了起来。到后面两列火车交错,这放在近百年前,无论如何都算得上开眼界了吧。情节和细节虽然有很多瑕疵,拙劣的枪战、平淡的追击、大团圆的结局……可瑕不掩瑜,整个来看,足够让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现代人震惊一下了。 -插个风格不太一样的传奇大师——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是在飞机上看的,于是找到了最恰当的比喻。电影里老两口去东京“拜访”女儿和儿子们的遭遇,把日式冷淡客气的家庭关系表现得一清二白,两个老人明明“儿孙满堂”,却像飞机一样在云层里颠簸不定,无根无基。而这种冷淡背后,直接表现出日本压抑的文化表达,再加上作为战败国的打击,人变得更加含蓄、隐晦,说出来的话或许不及所想的一二,可隐藏在心里的事、情绪深要想挖起来,却是挖不完的,就像说书的常用那句“此事,那可就说来话长了”。比较有意思的是,一家人里,反倒是死去了丈夫的儿媳对两位老人最亲近,儿女却都嫌父母麻烦,东京这么大,一家人还能在一起,可是一个家就这么大,人跟人却很远。小津大师说的,是一个家里的一国,也只是一个国内的一家。 -说了四个传奇大师、一个大师,再说个大师——詹姆斯·卡梅隆的,是的,从来没看过,《泰坦尼克号》。之前只看过零星的、甚至不能让我知道电影剧情的图片,月初终于看了全片。分钟“白星”版要比公映版饱满得多。 说电影,前两个小时,我本以为也就是一部拍得比较好的好莱坞套路片。直到Rose从救生艇上跳回船上,和Jack抱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知道不是。 好多年前还是“多愁善感的少年”的时候,看电影容易哭,哪怕一个烂片,要是有个人哭得哗哗响,我也指定能跟着“眼含热泪”。到如今好多年,没想到还能有再让我嗷嗷哭的电影。可能,真的是卡梅隆总是能拍到我的泪点吧。就像《终结者2》结尾时“UncleBob”竖起的大拇指,直挺挺地顶着泪腺往外挤。 -六月真是看了好多大师作品。再说动画大师今敏的《未麻的部屋》。之前看过了《千年女优》和《红辣椒》,让我在心里几乎把今敏放到和宫崎骏同样的动画电影传奇大师的地位。不同于表现某一种文化色彩的作品,两位大师的动画虽然带着明显的日式文化脉络,但却是扎根到于整个世界文明的。这是高畑勋、细田守、新海诚等一流动画导演很难很难达到的高度。不输出文化,而形成文化,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就在于此吧。只是每次都要惋惜一下今敏的早逝,实在可惜。至于电影本身,还是不说了。看吧,看不懂,就查查。 -接下来说动作大师——成龙。从一部纪录片《成龙的特技》开始说吧。很想吐槽一件事:现在的电影不好看了,不是拍不好,而是没必要。大家拍得都不好看,你拍得太好,同行怎么办?所以都收收力,能做八分做五分,少花点预算,少赚点口碑钱,一充一抵,钱来得也轻松,全行业也都“皆大欢喜”。重复几十几百遍去拍一个镜头,这种事放现在,太“蠢”了。成龙之所以能成为“成龙”,是真的拿命较真来的。纪录片里有几句话,说到电影里制造爆炸场景的时候,好莱坞一般选择后期加特效,但是这样费用比较高,“成龙选择的方法就便宜多了,只需要真的弄出爆炸,然后尽快逃命就行了”。道出满满的辛酸。 成龙的电影看了三部:《A计划续集》《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双龙会》,算是补了前面的空缺。至于内容,他的电影很多可以说要内容没内容、要深度没深度,但是,就是让人很难不喜欢。就像卓别林那个经典的笑话里,爱因斯坦所说的:“你的电影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你必将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另一个香港电影“大师”周星驰的《师兄撞鬼》……好吧。 -美式恐怖片的代表——《驱魔人》,所说的还不外乎是宗教。信仰与现实之间空着的位置是最黑暗,也最容易产生恐怖的地方,尤其是当这两者产生了冲突时,不信任、看不透,直接敲打在人的灵魂上。《驱魔人》的恐惧不是跳出来一个鬼突然吓你一跳,也不是营造气氛慢慢把你拉到恐惧中,而是给你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对信仰产生怀疑。 -豆瓣的第60名——《钢琴家》,很难说喜欢还是不喜欢。钢琴家的遭遇是比较幸运的,这和他的身份以及这个民族有很大的正相关。波兰人到底是尊重音乐的,像这样的“乐师”身份,在中国战时,可能是最先丢命的一部分“下九流”。而印象最深的镜头应该是一家人最后分开前那块被切成六小块的奶糖,生命里最后一点甜味。整体上没什么敢说不好的,就是很圆润地一直到底。说出了想说的东西,也避开了一些不太能明说的。当中那个“不太能明说”的犹太军官,倒是有人拿来和辛德勒、拉贝对比,对比结果如何,有兴趣的自己看吧。 -说完美国片吧,“经典”——《廊桥遗梦》,倒让我很有感慨。这部电影争议很大,很大程度上是有人觉得这是在“美化”出轨。当然,出轨固然是错。里边也折射出一部分差异性思维来:中国的中老年女性是不配有爱情的。 对吧?之前,女人过了三十五岁,基本上就收了妆容,不再穿夺目的衣服,一直到老年,为了讨个喜兆,可能会穿一下大红色的棉袄——这也算老年人的美妆了。多远以前不谈,十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化浓妆走在大街上还会被买菜的老太太骂狐狸精。如今虽然好些了,可是也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改观。 家庭把女人拴牢,让她们不配有自己的情感思维喜恶——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哪怕是中年意外丧夫,再次找个归宿都要遮遮掩掩。可是呢,男人却不用。我倒不是个“女权”,可也很奇怪,也很好奇,女权主义者为什么很少为中老年女性去争一下?可能,她们自己也觉得女到中年不配有权? 但是,几十年的消磨,人真的很难维持情感的稳定,甚至会直接消失——不仅是对原配偶,对其他人也都一样。这时候,再产生新的感情,其实是十分困难的事。 而且,电影中,女主Francesca那种来自意大利民族的浪漫色彩,应该也是这件事很大的一个诱因:一个身处美国中部腹地的浪漫且寂寞的意大利中年女子,遇见一个从事摄影这么浪漫的事业的爱尔兰血统的谈吐不凡且独身的中年男子,擦出点叶芝的诗一般的浪漫主义火花,太正常不过了。 在电影之外,我还有一个“好奇”——二十年后,如果我再看一遍这部电影,会有什么感受。 -《狮子王》,早早就看过,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不在我的“观影记录”之内。这应该可以算电影史上的最佳家庭片了。勇气、责任、认知、亲情、正义、爱心、探索、悔改、智慧、担当……几乎所有光明的、正面的品质都能找到痕迹。喜欢辛巴的孩子,最坏也就是个“哈库呐玛塔塔”的消极分子,永远都不会太坏。 -日本很长名字电影《ぼくは明日、昨日のきみとデートする》(《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这个很难客观来说。一部很烂俗、很烂苏、很烂的青春偶像片,纯粹是靠着nana酱的颜值支撑起来的……所以我给了四星。 -回到中国。另一部负着“盛名”的《新龙门客栈》——倒没什么贬义——确实是港片经典了。之前就一直觉得,林青霞的角色表现都被固化。反响较好的几部片子,几乎都是冷淡、有些男儿气,偶尔表现一下柔情,完全一个路数下来。确实,林青霞有棱角、略显硬气的相貌十分适合这类设定,只是,固化以后,带给人的惊艳就都几乎一般模样了。电影本身,梁家辉、张曼玉、刘洵撑起一部演技经典,尤其是初次起冲突时皮笑肉不笑又带着狠厉的那段,可以排进最经典港片镜头前几了。故事是港片经典套路,三人之间的冲突起落填充了全部的惊险。其余人,都只能是点缀了。 -梁朝伟和刘青云主演的《暗花》。这是一个动物园里追赶鸡兔的狮子和饲养员的故事。命运本来没有什么既定的事情,是好是坏谁也不知道,但是,当周围许多人不停地对你说:“你的命很差,你很惨”,你就会相信,你的命运是一种既定的惨,并且会真的沿着这种“惨迹”走下去,把原本未定的惨,走成命中注定。港片最后的“挣扎”时期,真的诞生了很多经典。 -六月看过的短片,真人、动画、纪录片都有,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片名 总结的主题 看法 沉默的孩子 聋哑/需求 让人沉默的,有时候不是不关心,而是自以为是的关心。 肤色 种族 时下很应景。色彩艳丽的蛇也可能是无毒的。原本对黑人比较友善的小男孩,因为父亲的影响,以及父亲被黑人绑架的事件,导致对黑人也产生了仇恨。 口吃 表达 我在想,科技的进步,让人可以不说话也能很滋润地生活下去的现代,物质满足,精神空虚。词不达意,或者偏颇、过激,都是现实中的哑巴,背地里的草莽。 玛格丽塔的情人 同性/隐秘 最纯真的美好,很多都是没有属性没有时间没有维度的。年轻时喜欢的男孩子女孩子,或许会被一些外界的规则遮掩起来,但是当我们独自回首时,它们总会悄悄地明亮起来,在某些黯淡的时刻闪一下。不管是平时,还是将死之时。 自杀热线 抑郁 不太算一部成功的“短片”,更像一部长片的片段。看一群人猛夸SallyHawkins的演技,这些人,是不是没看明白实在没想到可夸的了,又不能表现自己什么都不懂,就这样灌水? 小野猫与斗牛犬 宠物 温情片。只批评不好好养猫狗的人,不涉及对普通人的“征讨”。 手足情深 宗教 宗教、意识形态、性别……最好表现冲突的素材,本来就是很玄很破碎的东西,怎么拍都不至于太烂。但拍不好,就真的是很一般了。 包宝宝 母爱 包子,有馅无心啊。 困兽 信任 信任的博弈,从来不分输赢。 负空间 父子 长大了以后,才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爸爸了,连咳嗽时的声音都像。这是习惯或是潜移默化么?我想并不是,一定是有那么道我们看不见的线,逐渐将我们拉向老头子的场中,传递给我们同样的磁性。 羁押 少年犯/天性 谎言、邪恶、阴暗、伪装、欺骗……永远不要误以为分不清善恶、只懂得按照自己天性来行事的孩子,他们会自然地变成善良成熟的样子。自然法则注定,人是最凶戾的动物。 时间代码 表达/性压抑 也不是不喜欢,两个原本“不熟”的人突然在一起跳了段舞,就像两个平常板着脸在办公室除工作交接外只说声早上好的人,下班后突然在夜店遇见。防备心是肯定有的,无处释放也是肯定的,压抑、郁闷,“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可能是我的性格问题吧,没那么喜欢而已。 亲爱的篮球 自传 我虽然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tq/5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乱港幕后黑手曝光潜伏中国30年的大特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