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方一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奖项在人们的心中也变味道,就拿诺贝尔奖来说吧,由于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实的人,也会让人们觉得诺贝尔奖已经没有了什么存在的意义,它的颁发看的是大国的脸色。

10月份又是诺贝尔奖重新开启的一年,人们对于这个结果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应该在情理之中,不出人们意外,这些奖项分别颁发给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可以说美国再次成为收割诺奖的老大哥,因为七项诺奖都花落美国,英德法其他三个国家则共同分享三大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每年美国都作为大国领奖,人们似乎也不感到意外了,因为在人们的眼中,只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才是为数不多实实在在的奖项,其余的已经没有了什么重要意义。即便如此,中国获得诺奖还是少之又少。那么诺贝诺奖级别的科学家是如何产生的呢?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对于中国的科研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这些问题还应该被回答。

1、万年不变的美国第一

年第一次颁发的诺奖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

在一百多年的诺奖颁发历程中,不到人被授予这个奖项。然后这些获奖者大多数都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次便是英国,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对于诺奖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因为他象征着中国各领域在国际舞台上的进步。不过自中国发展以来,获得该奖的人数是少之又少,中国只有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屠呦呦获得了医学奖,莫言获得了文学奖。除此之外,便没有了。

分析这背后存在的因素毫无疑问,那就是经济的发展对于科技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它拥有着一流的经济,同时也拥有着一流的科技,在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下,持续收割着全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人才,正是有这些人才的研究,才确定了美国的诺奖大国地位;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排在他后面的欧洲各国,这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因素,也有经济的不断支持。对于科学家而言,充足的经费,宽松的氛围是他们最喜爱的,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能研究出更多的东西,那么获奖也无可厚非了。

所有的科研光环都给了欧美等国家,那么处在亚洲地区的国家呢?日本给了人们震撼,作为亚洲地区的国家,他却冲到了其他欧美国家的前列,他们保持着平等的速度向诺奖靠近,这主要得益于21世纪初日本连续获得十九次获得诺奖,这也被人们认为日本科技的崛起。那么为什么日本会有如此奇迹呢?

2、为什么是日本

日本在年以来一共有19个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种高密度式的爆发令世界所感到震惊,而这种也被称为井喷式的现象。那么这真的是21世纪初日本政府所提出来的那个让日本未来50年出现三十个诺贝尔得主所发挥的作用吗?

我想不是这样的,政策只是一个导向,再说了,诺奖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的是科学家潜心的研究以及发现的成果。

首先,日本的诺奖获得者,他们生活在了一个特殊时期,也就是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时期。这时候,日本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改革,教育机构也在不断地增多,大学扩招为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卓有成效。与欧美国家诺奖获得者相区别的是,日本的诺奖得主基本上都是在国内的高校完成所有的学习。可以说他们第二次教育改革获得了极大的成果,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最后,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到战后的日本虽然属于战败国,但国内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研者们也不会因为经费的问题而困扰,处于在一个相对宽松活跃的科研氛围中,可以使他们据自身的兴趣和理解走出一条独到的科学之路。

总而言之,21世纪后,日本科研的快速发展来自国内教育环境的改变。

3、论文大国为什么未受青睐?

看到这个小标题,人们就知道这说的便是中国了。近几年,国内的科研比例在世界比例中占得越来越多,论文发表,专利发表往往成为世界第一。

按理说,拥有如此多的专利,人们的思想也是百花齐放,学者群体更是接近世界水平,那么为什么在诺贝尔奖面前却得的很少呢?根据以往的报道来看,除了美国的科学家一直处在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的比例正在不断增长,到了年,已经超过曾经的英国,占据第二位。看起来我国的所有指数镀金呈现顶峰,诺贝尔也并非是高不可攀,但是为什么却始终很少有中国人一举拿下诺奖呢?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脱离不开关系。高水平,创新型是科研创新成果发芽的根源,有具备了这些才能打造出一支优秀的队伍,有了这支队伍的支撑,才能支持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从美国的诺奖得主来看便是如此,在一位的强者的背后,往往都是有数个团队对其进行打造。可以说,诺贝尔奖不仅代表着个人,更是代表着某一个群体在某一领域所得到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但是,目前的中国却缺少着这样的科研环境,对于科研技术人员的尊重和支持更是不到位,在某一领域有贡献的,大多都是孤军奋战。这方面的影响造成了中国虽然是论文发表数量最多,专利获得者最多的国家,却始终没有受到诺贝尔奖青睐的原因。

天下的学者谁不想以一己之力在某个领域得到极高的成就?然而在挑战前沿领域,我国还有长一段路要走,如何打牢基础?这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各种奖项,其实都是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谁也不知道看不见的地方有多深,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让冰山凸显出来,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始终是成不了大器的。

那么这时候就有人发出疑问了,说了这么多中国距离诺贝尔奖到底还有多远?对于世界性的奖项,中国人的执着是刻在骨子里的,他渴望占到世界最高的舞台得到世人的认可,让世人称赞这个国家的优秀,可是罗马并不是一日就可以建成的,诺奖成果也不是一日就可以得到的。这个过程中也许要经历10年,20年甚至更多年的心酸和无奈,也许在前进的路上看不到光。

这就需要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来将自己选择的方向坚持到底,;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用在科研工作者的身上是极为不妥的,科学成果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风险投资者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给予科学工作者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氛围,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一个重大的成果就被研究了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tq/1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