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伯利兹蓝洞从侧面证明,玛雅文
伯利兹蓝洞位于大巴哈马浅滩的海底高原边缘的灯塔暗礁,完美的圆形洞口四周由两条珊瑚暗礁环抱着,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潜水胜地。 在某些静谧的近海洋面上,会突然出现一汪深蓝色的圆形水域,从高空看,仿佛是大海的瞳孔,从莫名深处的望过来,深邃、神秘、诡异,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蓝洞。全世界海洋中分布着有许多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蓝洞,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中美洲伯利兹首都BelizeCity(伯利兹城)东面60英里海面上的蓝洞。 伯利兹蓝洞的形状为几乎完美的圆形,直径超过1,英尺(米),深达英尺(米)。在冰川时代,这个洞曾是一座干燥的洞穴系统的入口。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之后,洞穴被水淹没成为了众多勇敢的潜水员的圣地。如今,蓝洞因其海绵、梭鱼、珊瑚、天使鱼,以及一群常在洞边巡逻的鲨鱼而闻名于世。 关于它的成因,科学家们经过无数实地勘察及分析,如今早已大白于天下。巴哈马群岛属石灰质平台,成形于一亿三千万年前。在二百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寒冷的气候将水冻结在地球的冰冠和冰川中,导致海平面大幅下降。因为淡水和海水的交相侵蚀,这一片石灰质地带形成了许多岩溶空洞。蓝洞所在位置也曾是一个巨大岩洞,多孔疏松的石灰质穹顶因重力及地震等原因而很巧合地坍塌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开口,成为敞开的竖井。当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后,海水便倒灌入竖井,形成海中嵌湖的奇特蓝洞现象。 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是如何衰落的?日前,美国莱斯大学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学者们在中美洲的伯利兹找到了答案。他们认为,干旱等不利气候条件使玛雅文明走向没落。 研究人员在伯利兹的“大蓝洞”一个英尺深的珊瑚礁底部的幽深洞穴中提取了一些沉积物样本,并将其与伯利兹内陆地区石灰石岩坑的沉积物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样本年代处于距今1—年间,当时正是玛雅文明衰落的时期。样本中铝和钛两种元素的比例与当时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及其引发的水土流失有关。研究人员发现,样本中钛元素含量较低,说明这一时期热带气旋数量比以往偏少,干旱比以往持久。 伯利兹所在的尤卡坦半岛是水资源比较稀缺的地区,古代玛雅人大多靠石灰石岩坑中蓄积的雨水度过干旱时期。不过长时间持续的干旱有可能耗尽了储存的饮用水。水资源出现危机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饥荒、动荡和战争。 对此,耶鲁大学考古学家哈维·魏斯和马萨诸塞大学气候学家雷蒙德·布拉德利表示,气候变化和干旱曾导致许多古代文明衰落。不仅仅是玛雅,中东的阿卡德帝国、古埃及以及秘鲁的莫切文化等都深受其害。 文章出处:开心森林/百家号 拨开层层泥土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考古中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ms/988.html
- 上一篇文章: 贝尔墨邦中美洲人口密度最小国家的首都
- 下一篇文章: 这场面不分享给朋友圈,太亏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