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的传奇女诗人她用14本诗集,反
文 湾湾上周,瑞典学院宣布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关于获奖理由,颁奖词这样说: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寥寥数字,高度评价了格丽克在文学上的造诣,却不足以概括她颇具传奇色彩的半生。对于这个名字,坊间似乎会觉得并不熟悉。实际上,格丽克在国际文坛的地位举重若轻,摘取无数奖项,被视为继狄金森、毕肖普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她能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爆冷”,而是情理之中。但正如往年一样,奖项花落谁家,总是会引起大家的热议和讨论。日本的村上春树、捷克的米兰·昆德拉、中国的余华、残雪等,都是百年陪跑的热门候选人,作品广为人知,深受喜爱。却都意外地输给了这个“小众”的美国女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延续百年。截至今年,获奖人数共有位,男作家占了人。现年已77岁的格丽克,是其中第16位女性。一生笔耕不辍的她,在这个不太平静的年,为我们带来了久违的慰藉和诗意。在旁人来看,格丽克像是天选之女,美丽、聪慧、高贵。从降生起,就已经足够幸运。年,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移民家庭,是最小的女儿。她的父亲是家中的独子,继承了祖父的大笔资产,加之敏锐的商业头脑,缔造了庞大的家族产业。但在父亲的心中,却一直有个未曾圆满的作家梦。她的母亲,在“女人通常得不到教育、尤其是较好教育的那个时代”,却竭力考进了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College」。这所私立学院,是著名的「七姐妹女子学院」之首。作为美国最优秀的女子学院之一,曾培养出许多改变世界的杰出女性。身为高知女性的母亲,格外重视对女儿的教育,很早就开始念书给她和姐姐听。格丽克在文学上令人惊讶的感悟力,堪称天才少女。不到三岁,她已经熟悉希腊神话;四五岁时,开始读莎士比亚的文选,后来读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六岁时,就能够写出这样富有创造性的文字:如果大象在镇上散步都披着精致的丝绸;如果知更鸟滑行,它们滑下,哇哇大叫,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那么人们会在何处?在父母开明的引导下,格丽克获得了最大的呵护和尊重。像一只自由的鸟儿,不受拘束地自在飞翔。就像她在写在随笔中的自述:姐姐和我,在每一种天赋上都得到了鼓励。如果我们哼个不停,我们就上音乐课;如果蹦蹦跳跳,就去学跳舞。从来没有人要我们相信,取得荣耀的成就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因为我们的性别或是我们的历史时期。然而,思想上过早的成熟,给格丽克带来了过人智慧的同时,也成为了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难以承受的负担。进入青春期后,她开始对周遭的世界感到混乱,又急于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想法。这种冲突感越来越强烈,让压抑迷茫的她无从排解。为了让自我和身体相隔离,她开始拒绝食物,试图证明灵魂不需要依附于肉体。这种想法无关宗教信仰,只是年龄尚小的她,叛逆的抗衡。正如她自己所说,“其目的并非自我摧残,但结果却经常是那样。”在16岁时,格丽克患上了厌食症,体重一度掉到34公斤。随着厌食症的加剧,她还陷入了严重的抑郁,并开始了长达7年的治疗。在漫长的绝望里,诗歌成为格丽克自我疗愈最好的方式。年,她进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诗歌班,随后跟随许多桂冠诗人学习。从那以后,她更坚定自己要成为一名诗人。她的敏感、不安、害羞,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现年77岁的格丽克,至今创作也从未间断。在长达50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出版了14本诗集。她遍获了国际奖项,诗选也频繁出现在大学课程中。同时担任威廉姆斯学院的英文教授,现任教于耶鲁大学。格丽克大部分的作品,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她熟知并善用许多有趣的神话典故,回归传统,“古希腊是她主要的面罩。”仿佛藏在这个面罩之下,她才得以获得内心的坦露和宁静。这样的风格,也为她的文字裹上了一层神秘、典雅的色彩。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同时受到当时美国的五六十年代,私人化写作和性解放时期的影响,格丽克的作品,突出女性的自我表达,也隐喻着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她还代表了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自白派。从女性的主体身份出发,自然而然诉说着“她”的内心和想法。但格丽克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的强项不是说写一首诗,讲讲女人日常生活中的小哀怨。而是把扩大到构建整个环境。很多女性主义写作,有时完全是个人的、碎片化的,格丽克的感受不是这样。纵观她五十年来的作品,贯穿着不变的主题:生命和爱。童年时,经历二战后的创伤,经历了厌食症和抑郁症的痛苦;成年后,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这些过往都让本就敏感的格丽克,产生对生命的忧思和哀伤。在她的第一本诗集《头生子》中,就写下这样深刻的诗句: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但她同样让我们了解如何去爱。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描述平实又动人的生活,记录了一个女性的成长。她的文字并不晦涩,却饱含真挚,让人感动。比如在《感官的世界》中,她呼喊着对爱的执着与渴望:你将永不放手,你将永不满足。你将受伤、留下伤疤,你将继续饥渴。你的身体将衰老,你将继续需要。你会想要这世间,从这世间取得更多——庄严,淡漠,它到场,但不回应。在对自我和世界的不断审视中,格丽克把思想化为文字,流淌着女性特有的柔软和温度,脆弱又坚硬,歌颂美好的情感,也在无形中,带给读者鼓舞的力量。自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以来,今年恰逢周年。然而,在21世纪之前的整整年中,女性得主仅有9位。在年,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夫。但她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代表作是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尔玛·拉格洛夫之后,每隔几年或十几年,才会出现一位的女性获奖者,就像是漫天星辰中,九颗孤零零、渺小微弱的星光。正如回望历史的长河,那些做出杰出成就的女性,面容模糊,亦不曾被提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格里德·温塞特在那个女性普遍被剥夺教育权利、不准参与政治活动的时代,能够给到被提名的机会,都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在男性主导和建构的世界里,女性被边缘化,价值被弱化,似乎理所当然。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进入21世纪以后,诺贝尔领奖台上,终于出现了更多女性的身影。7位女作家陆续摘得桂冠,而且她们的作品无一例外,“都含有「刺人」的女性主义意识。”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学术界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是世界文化的掌舵者。这种颁发标准和倾向的变化,令人欣喜。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女性地位的提升,还有话语权的提高。作为诺奖评委之一的昂得斯·奥尔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现在我们有那么多的优秀的女性作家,不能忽视。要着力改变“欧洲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打开视野。这句话也意味着:性别的偏见注定要被打破。未来必定有更多的女性作家,在国际文坛中被推崇和认可。而如果说,这和你我有什么关系。诺奖评选标准的倾斜及风向的改变,之于我们最大的意义,是让每一位女性,不再为自己的性别感到不甘和无力。这带来了真实的鼓舞和自信,还有对未来的期许和勇气。当机会被平等地给予,女人们的光芒再也无从遮掩。 尘世之巅,本该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点个「在看」让这份鼓舞传得更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ms/11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皇马6大主力缺阵周末战莱万特达尼洛将迎
- 下一篇文章: 诺贝尔奖预测出炉,四大领域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