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出人意料的陷落
这是陷落的大地是上帝之“坑”裂隙与节理,冲蚀与溶蚀让这些可以溶解的岩石 无比深邃而神秘 在喀斯特地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地表的,一个是地下的。 地表岩溶景观显而易见,峰林、峰丛、石林、岩柱,它们就像是从地上生长出来的景观,峻峭秀丽。地下岩溶神龙见尾不见首,溶洞、地下河、洞穴沉积物,它们更像是隐藏在大地深处的另一个世界,神秘、莫测。 而有一种岩溶景观,它介于地表与地下之间,是连接地表世界和地下世界的通道,就像大地的肚脐。这种岩溶景观我们称之为地表负地貌,洼地、漏斗、竖井均属此列。 其中有一种特殊形态的负地貌最为瞩目,它四壁如井、洞口如盆,它是大地突如其来的陷落,是大自然出人意料的奇观,这就是天坑。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天坑分布略图(引自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科学家的特殊贡献年之前,天坑只是对重庆奉节县小寨天坑这种景观的特称,类似的地貌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龙缸”、“石院”、“石围”、“岩湾”、“天盆”等。年,天坑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术语被专家提出。年,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杨金山绘)什么样的坑才能叫天坑?按照《旅游地学大辞典》的定义:天坑是指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特大型塌陷地貌景观。其宽度和深度均应大于米,且宽深比甚为接近。 按照《百度词条》的定义: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于是,我们可以提取出关于天坑的如下信息: ■天坑是一种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因此,人为作用形成的巨型坑不能叫天坑,比如矿坑就不能算天坑。此外陨石撞击地球形成的陨石坑也不能叫天坑,因为它不是喀斯特作用所形成。 ■要有一定的规模的特大型负地形才能算天坑。这个规模一般指宽度和深度均要大于米,否则仍然只能叫竖井或漏斗。 ■在形态上,坑壁陡峭,呈深陷的井状或桶状才能叫天坑。 有一条地下河是天坑形成的关键地下河中形成大厅大厅顶板塌陷,将大厅暴露出地表蓝洞是大海的天坑蓝洞是海底巨大的深洞。从空中鸟瞰,蓝洞是海洋面上突然出现的深蓝色的圆形水域,仿佛是大海的瞳孔,深邃、神秘、诡异。地球上大多数的蓝洞都是石灰岩形成,它们是地表的洞穴系统被海水淹没之后形成的,因此蓝洞应当算天坑,是大海上的天坑。 伯利兹大蓝洞其实是海上的天坑(源于网络)我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海洋蓝洞,被证实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口径为米,洞底直径约36米,深达.89米,获名“永乐龙洞”(源于网络)中国典型天坑01奉节小寨天坑天坑的命名地,没有之一。在年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只是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的坑口直径为米,坑底直径为米,天坑深度为.2米。容积为1.2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积最大的岩溶天坑,在世界天坑排名中位居第一,算是北纬30度的又一个奇观。 小寨天坑具有双层结构,第一级深约米,第二级深约米,之间为一缓坡状台地。很显然,小寨天坑经历了两期抬升、两次大规模塌陷形成。 小寨天坑具有双层结构航拍小寨天坑(卞玉鹏摄)双层结构坑底仰视奉节的其他几个天坑(卞玉鹏摄)02乐业天坑群乐业天坑群是年国土资源部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的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由近20个天坑组成,最深的达多米,浅的也有多米。乐业天坑群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和溶洞的景观,具有极高的科考、探险价值,被专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其中最大的大石围天坑垂直深度米,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容积约0.8亿立方米,其地下森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积位居世界第三。 大石围天坑(源于网络)03武隆后坪天坑群后坪天坑群位于武隆县后坪乡境内,为冲蚀型天坑。冲蚀型天坑的形成,必须具备特定的和特殊的地质结构、岩性分布关系及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所以目前的发现甚是稀少。个别的侵蚀性天坑的出现,可能并不罕见,而后坪天坑由天坑发育各个不同阶段的落水洞、竖井、天坑、洞穴子系统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喀斯特系统,则是极其罕有的。 后坪天坑群因位于海拔0m的分水岭地区的喀斯特台面,由箐口、石王洞、天平庙、打锣凼和牛鼻洞五个天坑组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地表水冲蚀成因的天坑群,是极为罕见的地质遗迹。 冲蚀型天坑形成示意图后坪天坑(源于网络)04四川兴文小岩湾天坑位于四川南部宜宾市兴文县城南30公里处。小岩湾天坑,俗称“天盆”。东西长m,南北宽m,口部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最大深度为米。攀上盆东缘的绝壁之巅,天坑的形态一览无遗。它就象陷落在地球的一口深井,上部岩壁裸露,光洁如墙,中下部堆积物遍布,其上覆盖着深黛色的植被,如临深渊。沿着天坑内壁的小路绕行,四周绝壁拔地而立,视野被褚红色的岩墙局限,蓝天如盆。而下至坑底,则如井底观天,蓝天如洞,感觉更奇妙。 小岩湾天坑示意图小岩湾天坑形成示意图(杨金山绘)第一步,洞穴系统形成 第二步,超大规模的地下洞厅形成 第三步,洞厅顶部塌陷,洞厅出露地表,天坑形成 航拍小岩湾天坑(杨建、卞玉鹏摄)天坑底部仰拍距小岩湾不远的天泉洞已经形成大规模的洞厅,且顶部崩塌形成天窗,下一步是否还会形成另一个天坑呢?(杨建摄)05云阳龙缸天坑位于云阳县清水镇,七耀山背斜北西翼,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灰岩、白云岩,龙缸天坑,在平面上呈不规则的椭圆,长轴距离—米、短轴距离—米,深度达米。其深度位居我国的第三,世界第五,口径列世界第八,容积排世界第九位,龙缸天坑的坑壁近于90度,这种直上直下的形态更是“当惊世界殊”。被誉为“天下第一缸”。 龙缸天坑平面、剖面示意图龙缸天坑(源于网络)06汉中天坑群汉中天坑群位于秦巴山区,主要分布在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在平方公里之内,发现天坑54处,溶洞处,竖井23处,漏斗25处,其他地质遗迹处。其中南郑和镇巴天坑群最为密集,分别达到23个和19处;单体规模最大天坑为镇巴三元圈子崖天坑,口径最大处米,最大深度米。 尽管汉中天坑群的数十个天坑中,大多数无论从规模和形态特征上并不具备天坑的条件,54处天坑很难全部被专家认帐。但考虑到天坑群位于北纬33度附近,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它的发现仍然出乎很多地质学家的意料,其价值仍不容低估。 汉中天坑局部汉中天坑航拍(源于网络)07贵州织金洞绮结河天坑群织金洞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岩溶洞穴,其天坑亦十分精彩。天坑群位于乌江上游缔结河峡谷,系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块隆升,河流下切溶蚀岩体而形成的天坑。其中规模最大,形态最完整的是大罗圈天坑与小罗圈天坑,两天坑四周均为直立绝壁圈闭,底部平坦,有厚度不等的粘土堆积。 大、小罗圈天坑平面图及剖面图织金天坑群-END- 侠客地理出品 文/李忠东;手绘/杨金山 摄影/杨建李忠东卞玉鹏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寻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观 用脚、相机和键盘记录地球故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ms/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