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第二日演讲嘉宾合影

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结构与创新: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国际研讨会”(StructureandInnovation:InternationalSymposiumofGlobalArtMarketResearch)在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召开。来自法国、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瑞士、瑞典、波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界研究者参会,以“结构与创新”为主题,分十个板块探讨当下中国与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问题,每个话题由一位中国学者和一位外国学者演讲组成,在研究相似取径的基础上呈现中外不同角度的多维思考,搭建交流机制,分享高峰对话。

经过第一天的议题演讲,12月1日研讨会继续围绕“展览、市场与当代艺术”“金融、财富与经济分析”“收藏、投资与市场行动者”“数据、指数与比较研究”“策展、美术馆与市场参与”五个议题展开讨论。

展览、市场与当代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青年教师

陈旷地博士主持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Jér?meGlicenstein教授,

演讲主题:《(不)在艺术市场中的艺术》

置身于市场中的艺术品,到底具有怎样的“商品”属性?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如何衡量?艺术品的拍卖价格是否与其艺术价值划等号?来自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的Jér?meGlicenstein教授在《(不)在艺术市场中的艺术》的演讲中,强调了艺术市场语境下,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创造价值的重要性。“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中,传统的美学价值已不是判断艺术品价值的唯一因素,艺术价值往往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市场之外的角度分析存在于市场之中的艺术。而不能完全依照‘商品’的原则来看待艺术作品。”

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市场数据分析,Jér?meGlicenstein教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们常常认为,最好的作品就是最贵的,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市场中的共同观点。与之对应的问题是,如果作品没有交易出去,是否就代表着它不是好的作品?”答案是否定的,Jér?meGlicenstein教授明确提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应当仅从其市场的供需与价格来衡量,“最好的作品确实是最贵的,但艺术作品的品质不能完全与经济价值等同。美学价值评估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Jér?meGlicenstein教授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商业价值无法全面反映作品的美学价值,因而要谴责仅把艺术品当作商品的意识。为了保护艺术品的特殊价值,应该必要的减少其对于市场的依赖。

因此,Jér?meGlicenstein教授提出了建立“艺术市场多元价值观”的畅想:“虽然非营利、公共机构很少参与到市场行为中,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们在市场价值观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在当今的艺术世界中,质疑艺术与艺术市场的关系已经不现实,很大程度上,艺术品的价值已经被展出价值所替代,但我依然认为,只有达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才能够推动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从非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处在市场中的艺术品。”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张正霖教授,

演讲主题:《市场、事件与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展览技术的辩证关联(年代迄今)》

谈及全球艺术市场,我国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艺术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之快,新事物出现的频率之高,为世界瞩目。那么中国艺术市场是通过怎样的努力,取得这样的比较优势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张正霖教授在其演讲《市场、事件与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展览技术的辩证关联(年代迄今)》中,从技术发展的视角切入,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结合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史诠释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因。

在深入分析推动中国艺术市场飞跃发展的因素时,张正霖教授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鲁格曼(PaulKrugman),以及伯利兹(E.Brezis)、齐东(D.Tsiddon)三位学者于年提出的“蛙跳模型”,结合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的“后发优势理论”,解读我国艺术市场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贸易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优势不同。在发达国家,某一阶段中,现有技术的生产率往往会高于新技术的生产率,因此他们常会倾向于继续使用既有技术;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在某一时期均较低,可以从一开始就选择新的技术,从而在新的经济周期中获得技术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艺术市场在后发起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依靠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赶上乃至超越世界发展水平的原因。”

通过列举中国在年国务院通过的新政策《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年“92北京国际拍卖会”的举办、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成立等诸多中国艺术市场关键事件,张正霖教授进一步提出,中国艺术市场的后发优势体现在资本累积的速度、效率的提升、技术的创新这三个方面。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规模较大,广大的消费人群降低了中国进行交易的单位成本,这有利于艺术行业学习和转化西方模式,更快地形成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市场格局。如今,中国艺术机构仍在不断创新,全球化、集群化、异业结合与互联网等趋势,所引发的技术与体制改革也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未来的中国艺术市场无疑会有更多增长点。而这种结构上的调整和创新,也正契合了本次大会的主题——“结构与创新”,引人深思。

金融、财富与经济分析

波兰波兹南经济大学市场研究与服务管理系SylwesterAndrzejBialowas教授,演讲主题:《艺术品交易与金融世界》

如果说数据是分析市场的必要依据,那么资本、金融和财富则是市场最直接的介入因素与前进动力。在《艺术品交易与金融世界》的演讲中,波兰波兹南经济大学市场研究与服务管理系SylwesterAndrzejBialowas教授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了艺术品市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通过各种关键数据介绍了艺术品市场的概况,第二部分则把波兰艺术品市场中自我核算的RSR方式与金融手段相对比,并在其中发现了诸如“垄断效应”“怀旧效应”这一类有趣的市场现象。

在分析以统计学模型介入艺术市场数据分析的方法时,Bialowas教授说到,“虽然统计学能够解决数据输出的问题,但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所选择的衡量标准会直接影响导出的结果。具体一点来说就是,一个数据的基准年份是什么,会直接导致由该数据导出的市场预测结果的不同。”

演讲最后,通过分析艺术家在世时和去世后的拍卖数据,Bialowas教授给出了艺术家的死亡会导致作品价格上升的特殊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艺术家去世后作品数量只减不增,二是通过媒体报道人们会怀念这位艺术家。‘死亡效应’战胜了波兰的艺术品价格计算方式,这说明数据模型并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Bialowas教授强调,希望能有更多艺术家积极参与到市场调研中,让研究者进行长线数据收集,从而导出更客观科学的研究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

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黄隽教授,

演讲主题:《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结构差异与宏观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黄隽教授则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对艺术品市场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在市场的公共认知中,艺术品市场往往被认为是顺周期的,还有一部分藏家认为,年代的久远能够成为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黄隽教授在其演讲《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结构差异与宏观特征》中阐述了她做该项研究的缘起以及对此类问题提出的新思考。

黄隽教授以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市场为切入点,通过数据深刻解析了艺术品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和“另类投资资产”,与传统的金融产品的巨大区别。黄隽教授说到:“年既是中国经济的重要节点,也是艺术品市场经济的重要节点。年以后中国成为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模式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这是艺术品市场迎来春天的重要原因。”

回顾近年来的市场数据不难发现,艺术品市场与宏观经济环境、财富人群收入水平都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文化艺术品市场是顺周期的,我们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ly/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