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看过世界12种气候类型的赶紧去复习哦!

小知识丨一篇文章了解世界12种气候类型

大家还可以复习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小知识丨轻松搞定“地球的自转”

小知识丨北回归线的故事「地球的公转」

以下内容为沪教版高中地理:

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从图中也可看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除了高原山地气候是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他11种气候大致按纬度高低而分布。关于气候成因,我们要知道,行星风系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行星风系构成了地球不同纬度带气候的基本框架,是全球水分和热量输送与交换的基本载体,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巨大的影响。那,什么是行星风系(planetarywindsystem)?行星风系是由于大气的相互补偿,最终在南北半球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储备知识:

1.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即风向。

2.在受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在冷却地区,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热胀冷缩)

3.在水平方向,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高压→低压。

4.由于地球自转(小知识丨轻松搞定“地球的自转”),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全球气压带风带和大气环流分布图

由于地球的公转(小知识丨北回归线的故事「地球的公转」),每个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赤道地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度高,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最少,温度偏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这样,近地面的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产生了巨大的气压差,若地球不自转,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圈大气环流,南北半球各一个。如下图

假设中的单圈环流图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和大气环流分布图以北半球为例:因为受到了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北流动的大气不断向右偏转,到北纬30°附近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气流分成南北两支,受地转偏向力,向南的形成低纬信风带(东北信风),向北的形成中纬西风带(西南风)。并且,向北的气流在北纬60°,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的气流相遇,辐合抬升(暖气流较轻,往上走),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同时,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南半球同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之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除了行星风系,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也是形成季风气候的重要因素。

海陆热力差异示意图(夏季)

储备知识:

水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所以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海洋温度比陆地低,气压比陆地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为海风。冬季风反之,为陆风。

季风(themonsoon),是指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气候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其特点是雨热同期。

以亚洲东部为例: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陆地,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存在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

7月(北半球夏季)的亚欧大陆,在太阳辐射最强的副热带附近形成强大的低压中心,为印度低压。这一热低压将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保留在北太平洋上的为夏威夷高压。水平面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此时亚洲的夏季风为海风,湿润。

1月(北半球冬季)的亚欧大陆,在中高纬的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冷高压中心,为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这一冷高压将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退居到北太平洋上成为阿留申低压。此时亚洲的冬季风为陆风,干燥。

具体风向要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规则,如下。

季风分布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和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夏季冬季夏季冬季主要风向东南风西北风西南风东北风成因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亚洲南部和我国西南部的部分地区:除海陆热力差异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也影响季风的形成。

7月(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的规则,形成西南风,加强了原本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西南季风,使得降水量更多。

综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如下(本人整理):

附:北半球气候模式图

以上气候成因是沪教版高中地理的内容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懂?

整理了好久!记得点“在看”,

告诉我你是否喜欢这篇文章?

End

点在看给我一个好评鸭

拾月er7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ly/5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