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onetoldmethateachequationIincludedinthebookwouldhalvethesales.[1]

史蒂芬·霍金在年首版《时间简史》中写道:“有人对我说在书中每引入一个公式都会吓走一半读者”。好的科普文章应当在科学性和大众化之间寻找平衡。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将尽量避免直接搬运学术专著中的语言,同时对内容进行筛选,挑出那些比较有趣的、更加贴近普通人生活的部分,为您介绍太平洋彼岸,同样拥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字。

玛雅文明具有某种神秘的魔力,令征服者、探险家、宝藏猎人、考古学家以及众多的业余爱好者趋之若鹜。虽然不知“玛雅“一词是在何时由何人引入国内,但“玛雅”两字本身就给人一种异域风情、稀世珍宝般的感觉。本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想要借这次机会寻觅一个飘然超脱、吉祥如意的玛雅名字,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具体原因我会在之后提到。

第一部分——入门

区分与辨别

能够区分阿兹特克、玛雅与印加三个文明是西班牙语言文学专业在校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文明VI》玩家的常规操作之一,但在查资料的时候我依然在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发现有人将这三个文明混为一谈——玉器、纪念碑和稀奇古怪的铭文会把大多数人的思维精准定位到美洲的丛林,而对于具体文明的某些特征却是混沌一团。

在谷歌搜索关键字“Maya”会得到大量这样的图片

图片中虽然都标着玛雅(Maya)字样,但是图中布满铭文的圆盘中心是阿兹特克太阳神托纳蒂乌(Tonatiuh),围绕在四周的方形图案象征着四个阿兹特克太阳纪,圆盘本身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期被破坏并掩埋,于年11月17日被重新发现于墨西哥城的阿玛斯广场,现存于墨西哥国家考古博物馆。圆盘被称为阿兹特克日历石(PiedradeSol,CalendarioAzteca),很明显这些图片混淆了关于玛雅末日预言的都市传说与阿兹特克历法的区别。

但并非所有的石质“玛雅”圆盘都是如此。下图描绘的即为玛雅历法:围绕着中心的一圈符号分别代表了玛雅三种纪年法之一“Haab”中的19个月份(实际运行时一年十八个月份,每月20天,每年末尾平添5天,占用一个符号,共天)。[2]

末日说本身参杂了太多基于考古发现的“再创作”。阿兹特克历法中确实存在“太阳纪“之说,每一个太阳纪终结时都有灾难降临,但四个太阳纪——共年过去,文明依然延续;随着对这几种历法的了解深入,末日理论显得越发混乱与虚妄。在之后会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玛雅历法。

三大古文明

将阿兹特克、玛雅与印加人搞混仿佛就是将意大利人和中国人搞混,只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喜欢吃面而且有时很吵闹…

建立刻板印象是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之一,虽然这些刻板印象有可能产生诸如“地域黑”、“地图炮”一般不愉快的结果,但这恰恰反映了人们脑海中对于这一地区的认知水平。换句话来讲“地图炮”打得准不准侧面反映了对某一地区某一特定方面的认识是否充分到位。比如当我们用“拿着黑曜石长剑(macuahuitl)的土著人”来隐射曾经的阿兹特克人时,我们应当清楚,之前的玛雅人也是(只是玛雅人还没有使用黑曜石改良)[3]。以下的介绍能够帮助建立对阿兹特克、玛雅、印加三大文明的基本常识,起码能够辅助进行区分与辨别。

阿兹特克

阿兹特克人是虔诚的信徒和勇猛的战士,四处征战寻找用于人祭的俘虏。分布在墨西哥南部与危地马拉北部,是地理分布最靠北的文明。建造了用于宗教仪式的神庙与球场。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是一座建在湖中的城市,在城市中心坐落着休伊神庙(HueyTeocalli,TemploMayor),今天的墨西哥城就建立在它的废墟之上。阿兹特克文明的历史要晚于玛雅文明,当阿兹特克帝国的扩张到达顶峰时,玛雅文明已经衰落了余年。(历史延续:大致自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

玛雅

玛雅人是出色的天文学家,同样也骁勇善战。主要居住在尤卡坦半岛(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等地),在阿兹特克文明的南部。现有的众多资料让我们得以了解玛雅人在神话、历法与天文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他们建造了奇琴伊察(ChichénItzá),崇拜羽蛇神(后来的阿兹特克人也将其引入了自己神话体系)。遗留下来的玛雅文字是三大文明中唯一一个今天仍能被理解并朗读的文字(阿兹特克的古典纳瓦特尔语Náhuatlclásico仅使用较少的象形符号辅助记录,印加帝国的凯楚阿语Quechua当时并不存在对应文字),为后人理解玛雅文明提供了切入点。玛雅人使用的三种历法中,其中一种历法(Haab)将一太阳年精确到了天。(历史延续:于公元3世纪至公元九世纪处于黄金时期,后逐渐衰落,于年最终灭亡)。

印加

印加人是美洲大陆的“基建狂魔”。分布在南美洲靠近太平洋一侧的海岸地带与安第斯山区,是地理分布最靠南的文明。在其狭长的国境内,印加人修建了复杂的道路网络(LaredvialdelTahuantinsuyo,enquechua,Qhapaq?anoInkanaani),在米高的山巅建起“空中楼阁”——马丘比丘(MachuPicchu)(衰亡于大致16世纪)

中美洲孕育的奥尔梅克文明(Lacivilizaciónolmeca)、玛雅与阿兹特克先后出现,后来者借鉴了先前文明的众多“遗产”,这导致造成了中美洲文明之间的相似性,比如玛雅人使用的“长纪年(Lacuentalarga)”同样为周围多个文明使用。

第二部分

文字解码史

破译玛雅文字的尝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殖民征服时期。尤卡坦主教教区主教迭戈·德·兰达(DiegodeLanda)在其著作《尤卡坦纪事》(RelacióndelascosasdeYucatán)中记录了玛雅文字在历法方面的使用,并简单记录了玛雅文字的几条使用习惯[4]。迭戈·德·兰达在玛雅文字破译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十分矛盾。一方面为了传播天主教义,他授意烧毁了几乎所有玛雅手稿、其上撰写的文字一并付之一炬,只有四份残卷(CódicesdeMadrid,deParís,deDresdeydeMéxico)幸免遇难。另一方面他的《尤卡坦纪事》为后来的破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着力点。

在迭戈·德·兰达烧毁所有玛雅手稿之后,陷入寂静的古代玛雅社会随着美国探险家约翰·洛伊德·史蒂文斯(JohnLloydStephens)年重新发现位于洪都拉斯科潘(Copán)的玛雅遗迹又一次喧嚣了起来。三十年后,前文提到的《尤卡坦纪事》被法国教士查尔斯·艾蒂安·布拉瑟(暂译自CharlesEtienneBrasseur)重新发现于马德里皇家图书馆的浩淼烟海中[5]。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份双双沉睡了百年之久的物证成为人们复原玛雅文化的主要工具。

早期学者认为玛雅文字是一种字母系统,每一个字形对应一个字母,如《尤卡坦纪事》中迭戈·德·兰达所绘的这样[6]:

上世纪50年代,列宁格勒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尤里·诺罗索夫(YuriKnorozov)对迭戈·德·兰达字母表(上图,ElalfabetodeLanda)提出质疑。通常若一个书写系统中包含20到30个符号,那么它应该是一种字母系统,比如拉丁字母(26个符号);若一个书写系统中含有80到个符号,那么它更可能是一种音节文字,如切罗基文字(85个符号);若一个书写系统含有上百个符号,那么它或许是一种表语文字,比如汉字(数万个)[7]。而玛雅文字大约存在个符号,不足以成为纯粹的表语文字(logograma,代表音素并包含完整词义的符号[8],即一个同时包含读音与表意信息的整体),作为字母又富余太多。诺罗索夫认为玛雅文字是一种混合着表语文字与音节文字的书写体系[9]。这一理论打破了百年来对玛雅文字的固有认知,为后来的破译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只是囿于冷战铁幕,东西方学术交流受到限制,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新理论的传播与推广。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陆续有科学家投身玛雅文字的破译工作,五十年代末德国食品批发商海因里希·柏林(HeinrichBerlin)发现并命名了“象征字形(暂译,glifoemblema)”,指一系列被用于贵族家庭及其成员前的称谓的字形,展示了上层玛雅社会的血缘纽带与贵族世系。六十年代,塔季扬娜·普洛斯库里亚科娃(TatianaProskouriakoff)发现了玛雅文字中蕴藏着的历史信息。时至今日,对玛雅文字的解读仍在进行。

YuriKnorozov,这只猫有点凶的

文字溯源

美索美洲(Mesoamérica,文化范畴的地缘概念,指受到古文明影响的拉丁美洲区域,囊括了中美洲地区多国以及墨西哥南部地区)文字(符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年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发现的铭文石板具有余年的历史,其风格与奥尔梅克文明相似,被认为是美洲最古老的铭文[10]。

奥尔梅克文明出现的时间要更早于玛雅文明,在美索拉丁美洲广泛分布,被认为是“美索美洲文明之母”[11]。有学者认为奥尔梅克的文字可能演变自本文明的符号体系,在经过一个逐渐抽象化的过程后最终成型。后来在同一片地区兴起的玛雅文明吸纳了许多原属奥尔梅克文明的元素[12]。

奥尔梅克石板铭文[13]

文字简介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玛雅文字是一种意音文字(escrituralogosilábica)[14],一种结合了表语文字与音节文字(silabograma,表示音节的符号[15])的书写系统。据估计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被使用的玛雅字形(glifo,一个可以辨认的抽象的图形符号,它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设计[16],既可以是表语文字,也可以是表音文字,既可以是一个单独符号,也可以由多个符号组成。任何一个玛雅文字以及组成它的单个符号都可以被称为“字形”)在至个之间(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字形会被废弃,新的字形会被创造出来),所有使用过的玛雅字形应为个左右[17]。

玛雅文字通常被刻在纪念碑、门廊、石柱上,也常出现在陶罐、贝壳,玉石等等物件上。常见的形象是一些由各种图案组成的类似方形的“小块”(下图左),多数时候这些“小块”中依然有可以辨认的其他部件(下图右,后期上色)。而阅读的顺序则如下图所示。

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玛雅文字是东乔拉那族(暂译:laramach′olana)语言,也被称作“古典玛雅语(elidiomamayaclásico)”的书面记录。现代玛雅语中于之最相近的是乔尔蒂语(暂译,ch’orti)[18],主要分布在危地马拉东部、洪都拉斯西部科潘附近(Copán,见上文),目前收录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危语言名录(下图中心),使用者仅有58人[19]。(图[20])

结构组成——表语文字与音节文字

以下三个字形表示同一个意思“山(monta?a)”,但却分属表语文字(左)、带有表音补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ls/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