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知所措

我愿意付出一切

只要能伴你左右

不管我对《思念成疾》的解读是否正确,不可否认,一直以来,迪伦与其听众的关系都充满了矛盾色彩。大约是伯恩茅斯演出的同一时间,他在一次采访中坦言:

许多人不喜欢这条路,但于我而言,它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我被驱使着去做这件事,要么选择讨厌它,要么选择喜欢它。在舞台上我感到窘迫而尴尬,但另一方面,那又是唯一让我心生快乐的地方。那是唯一一个让你能做自己想成为的人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你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某个偶像,并越来越上头,是因为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种自我投射。看着他迈出的每一步,给了自己欣慰、归属和更加坚定的勇气。

他是出色的诗人、社会评论家、反主流文化的勇敢旗手,他是

鲍勃·迪伦,用音乐解放思想的灵魂歌者。

他不仅在音乐上有颇高的建树,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评委宣布的授奖词为:“他在美国的诗歌传统内创造了新的诗性表达”

不仅如此,他与绘画领域也有着渊源,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在上海艺仓美术馆仍在举办着以鲍勃·迪伦为主角的《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并且专门在二楼专门开辟出一块场地,还原鲍勃·迪伦的传奇一生。

他有着民谣先知,最酷的摇滚乐手,伟大的世人,诺贝尔奖得主多个称号,鲍勃·迪伦身上有着太多广为人知的标签,这不禁令人好奇,这位已经79岁的老人,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01一代传奇,用音乐点燃美国

鲍勃·迪伦生于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至今共发表了37张录音室专辑,出版了12本书,包括歌词集和年回忆录,成为了一代文化偶像,尽管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榜里,年年都会出现他的名字。而究竟为何是他获奖,或许他的成名作解释了一切:《时代在变》《答案在风中飘》。

对于美国人而言,六十年代是场革命,六十年代后期,或是整个六十年代,世界上没有一块角落是平静的。迪伦就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他的音乐。

他借助音乐表达自我,吸引了很多人,还让人们觉得他唱出了他们的所感所想。虽然他的歌并未说明,但每一个听的人似乎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当他认真地质问“要多久时间,某些人才能获得自由”时,他指的是种族不平等;当他唱道“炮弹要在空中呼啸而过多少次,他们才会被禁止?”他指的是反对越战。

他的音乐真正巨大的力量不在於是否有深刻的社会分析,或是否能煽动人们起来行动,而是他抓到了那个时代空气中微微颤动的集体思绪,说出许多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困惑。

迪伦永远是个“非主流”的人,他对主流文化永远警惕,特立独行。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一场纪念美国人权运动的音乐会,也邀请鲍勃迪伦来献唱《时代变了》。

不过,鲍勃迪伦依然很特立独行,非但不参加排练,就连音乐会当天和总统夫妇媒体拍照环节都丝毫不感兴趣。

奥巴马说两人仅有的互动就是礼节性的握手和迪伦离开时报以的一个笑容。

“如果他做些别的什么,那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奥巴马很买“非主流迪伦”的账,是他的忠实“粉丝”。除了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十分欣赏迪伦。

年,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为他颁发表演艺术奖典礼时,克林顿任命其为肯尼迪中心荣誉会员,并称赞迪伦作出“激发国家良心的贡献”。

《大西洋月刊》曾采访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西恩,他认为迪伦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曲作者,而在美国文化中,作曲一直是主要的推动力和组成部分。

他说,“没有一个人能定义一种文化,不过迪伦的影响力不同一般,我想不止是对我这代人,他完全改变了文化的语调。比如说,鲍勃·迪伦几乎单枪匹马干掉了“锡锅街”。

这并不是说人们都要像他那样写歌唱歌,而是迪伦之前的“锡锅街”表演方式再也不会存在了。二十岁的鲍勃·迪伦便有一把老年人的嗓子,沙哑老成,他在脖子上驾着自己标志性的布鲁斯口琴,就这样改写了美国音乐史。

从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

迪伦的音乐彷佛在暗喻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随时自省隐秘内心和生活现状,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引导我们朝着懵懂未知的方向前进。同时,他的音乐凭借着旋律和歌词的魅力,使人们热情澎拜,激情汹涌。

郑钧曾说过:“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山本耀司也曾在书中说过自己对鲍勃·迪伦的痴迷,他称迪伦是神,“要是能听到喜欢的迪伦的歌曲,总有一种在故乡的感觉。”

02迪伦的经典作品

年,即将跨过70岁人生门槛的鲍勃·迪伦首次在中国内地开演唱会,迪伦在中国内地,不管是对乐迷还是对乐坛,都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罗大佑李宗盛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乃至陈升那一代来说,迪伦吉他加口琴的民谣形式以及诗化歌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的,歌词当然是理解迪伦的一大关键,台湾歌手相对来说语言障碍少得多,罗大佑挪用迪伦个别歌词或诗意,胡德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阵差不多以翻唱迪伦的歌为生。

至于作品,虽然知道他的《Blowin’inthewind》在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第一个得到此类奖项的作曲家。但其他作品,不少人所知甚少。

不过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传世之作。其中歌曲传达的反战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反战”,是许多伟大乐队都用过的主题之一,也是摇滚精神的具象化。

《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越战时期。那时候大规模战争没有,冷战、小规模战争却接连不断。而迪伦则创作了这首歌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思想,为受到战争影响的每一个人发声,希望人、团体、国家用和平、理性的态度解决争端,不要让战火再延续。

歌曲思想觉悟奇高,文笔也是优美至极。“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称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跃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得到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看似云淡风轻,却道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渴望和平的想法。

《滚石杂志》评选的“历史上最伟大的首歌曲”中,排名第一的,是迪伦的《Likearollingstone》,这个开启了“民谣摇滚”时代的人,用一首歌曲,改变了一个是带的商业体系和艺术观念。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年轻和愤世嫉俗,才能让这首歌充满了“刺”与戏谑,冲击当时的社会。也因为这首歌,迪伦的创作方向,由民谣逐渐转向了摇滚。

迪伦这个人,已经不用世人去评价,他的作品就已经证明了他对音乐、对人类世界的贡献。他或许是一个过得去的音乐家,一个吉他弹得不错的民谣歌手,一个曾愤世嫉俗的青年,和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抛开这些光环、标签和前缀,他只是一个人,一个用音乐表达人生态度的人。

03在绘画领域的造诣

不仅如此,鲍勃·迪伦与绘画还有很深的渊源,这要追溯到年发生的一场意外。

那年的7月29日,鲍勃·迪伦在位于伍德斯托克附近的住宅不远处骑摩托车,因刹车失误摔了下来。整个人被抛向空中,脑袋着地,颈骨开裂······车祸带来了脑震荡、失忆甚至中度瘫痪的后遗症,使得他不得不推掉所有演出,暂时退出乐坛。

后来,这场车祸被认为是迪伦人生的重要节点。前一年的7月,一场民谣音乐节中,迪伦登上舞台,使用电吉他演奏了歌曲《像一块滚石》结果,很快他便被愤怒的观众赶下舞台。

他被指责为“民谣的叛徒”,在民谣界看来,电吉他就是摇滚乐,而摇滚乐是粗俗音乐。

车祸让迪伦从公众的视线中逃离。在隐居小镇的日子里,他拿起了画笔,先用铅笔和炭笔,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年夏,妻子萨拉送给迪伦一份油彩,他正式开始画油画。油画的基本功是从邻居那里学到的,据说,他先是拿着莫奈和梵高的画册去找多夫曼学习,最终迷上了超现实派的马克·夏加尔。

伍德斯托克一度是安静的避难所,但很快也变成一块嘈杂之地。“全国各地肯定有指向我家的路标”,鲍勃·迪伦说,“好事者”

从四面八方到那里朝圣。

为了躲避喧嚣,他们一家开始四处搬家。有一段时间,他们住在东汉普顿一条安静的街道上,街上有庄严的老榆树,房子是租来的殖民时期的建筑,有着种植园式的百叶窗。房子后面有很大的后院,通往一个有门洞的沙丘,穿过去可以到达大西洋沙滩。在这里,迪伦开始画风景画。隐居期间,鲍勃·迪伦的音乐创作也没有停止。

年,他发行新专辑《SelfPortrait》,专辑的封面即是他的自画像。画上的男人看起有些古怪,长着一张长脸,圆锥鼻,两只眼睛看向不同方向。这张《自画像》,被认为是迪伦的绘画作品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年的春天,鲍勃·迪伦认识了画家诺曼·雷宾。雷宾经营着一间艺术教育工作室,迪伦在那里打了两个月的工。但在迪伦眼中,雷宾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他称雷宾是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他教会了我如何通过把我的心、手、眼放在一起,让我能将我无意识间感受到的事情有意识地做出来”。

年,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已久的迪伦回归舞台。他在脸上涂了油彩,戴着花草帽,开启“滚雷巡演”,“希望这场巡演能够召回马戏团、吉卜赛人大篷车的流浪艺人传统”。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大城纽黑文的演出中,他以《当我画出我的杰作》开场,此后,迪伦便一直在路上。从年开始,他又开启了“永不落幕的巡演”平均每年场,从学校礼堂到世界各地的体育馆。在巡演的路上,他常常拿起画笔即兴创作。

年,迪伦将自己绘制的一批画以《绘制苍白》为名结集出版。在这本图册中,他以素描和炭笔画的方式,记录了从至年间巡演时的一路邂逅,他画船只、自行车、火车、旅馆、餐厅等路中风景。

年,他创作“亚洲系列”,将自己在日本、中国、越南、韩国等地巡演时观察到的人物、街景、建筑等细细绘制出来;

年,他创作“新奥尔良系列”,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爵士音乐诞生地的情感;年的“平凡之路”,他画下备有投币唱机的小酒馆、免下车餐厅、路边酒吧、小饭店······将美国风景徐徐展开在世人面前,用迪伦的话来说,“奔波在这块土地上,心有所感,付诸笔墨”。

评论家们饱含深情地评论着这些油画。“时间是流动的,地点亦非永恒。”“画中的笔触就像他的嗓音,直接、粗暴、偶尔脆弱,但总存在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表现人性和生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迪伦重拾旧时的工具,亲手对它们加以改造,制作出一些精致的铁门、铁艺作品。本次展览共用四个展室来展出他的铁艺雕塑,它们蕴含着各种符号和影射,但又保留了原有的粗犷,有很大的冲击力。

如今,79岁的鲍勃·迪伦依然在路上,边走边唱,边唱边画。“他画了很多油画、素描、版画和水彩,还曾为自己的歌曲手绘歌词并配上铅笔画。

他的画数量惊人,可以看得出他在绘画上也是不断修整着自己,抓住每一瞬间的情绪变化。就像一只老鹰在天空盘旋,猎物对于他来说并无意义,他只需要一种存在,捕捉破碎的灿烂。

在纷繁变幻的艺术生涯中,鲍勃·迪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一束光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ls/1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