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年,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西部电气公司总部迎来了一位日本客人:东京通信工业(东通工)的录音机制造部部长岩间和夫。

西部电气是一个有点陌生的名字,名气远不如它的母公司ATT、以及旗下的“西部电气工程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

全球芯片产业的基石“晶体管”就诞生在贝尔实验室。年,东通工的创始人井深大刚好在美国旅游,觉得晶体管可以用来开发收音机,花了2.5万美元购买了生产专利。

结果,井深大买专利的事遭到公司上下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发明晶体管的美国人都做不出来,更别说日本人自己。通产省也提出反对,2.5万美元买一个没用的专利,浪费了宝贵的外汇储备。

反对并非没有道理,毕竟井深大只买了专利,既没有详细的技术说明,也没有完整的制作方法,相当于买了个不知道怎么生产的图纸。当时东通工唯一能参考的资料,只有另一位创始人盛田昭夫从美国带回来的三本《晶体管技术》。

一筹莫展之际,文章开头提到的岩间和夫主动请缨,赴美研究晶体管。在美国,西部电气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待了他,表示把西部电气当成自己家,但有两个要求:

1.不准拍照;2.不准记笔记。

这种情况下,岩间和夫只能白天在实验室里,逮住一个美国工程师就问个不停。晚上回酒店后,他会凭记忆把交流内容记录下来,再把脑子里的画面画成素描,整理起来寄回日本。

通过这种方式,岩间和夫在4年里积攒了整整页手稿,每一页都有详细的生产流程说明和解释标注,即著名的《岩间报告》。靠这些手稿,东通工在岩间和夫回国的前一周,成功制造出了晶体管。

《岩间报告》手稿

年8月,东通工发布了几经改良的晶体管收音机TR-55,并以“SONY(Sonus和Sonnyboy组合而来)”的品牌名进军美国市场。虽然价格不菲,但由于体积小,非常便携,TR-55在日本和美国大获成功。

年,索尼的收音机销售额达到万美元。一个属于日本的半导体时代开始了。

01

举国之力

岩间和夫赴美偷师的手稿,如今被珍藏在索尼的历史纪念馆,和第一台特丽珑电视、第一台Walkman、第一台OLED电视放在一起。和它同时被记录下来的,还有购买专利的井深大的一番豪言壮语:

“既然要造晶体管,如果不瞄准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大众产品,还有什么意义?”

上世纪50年代,虽然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相继被发明,但半导体技术长期缺乏下游买家,只能做做军用品生意。当时,仅美国军方的采购金额,就占了整个半导体销售额的35%。晶体管收音机的出现,为半导体技术找到了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

索尼TR-收音机,上市于年

索尼收音机的成功奠定了半导体公司成功的路径:依靠一个大的下游消费市场创造回报,拉低技术研发成本,通过产品迭代反哺技术迭代。在这里面,“市场”是关键词。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的雅达利,年,雅达利游戏机上市。当时,雅达利找到了一家名叫MOS的公司,开发了著名的“芯片”。通过廉价高性能的芯片与游戏这个巨大的市场,雅达利在年就创造了10亿美元的销售额。

索尼的成功激励了整个日本半导体产业,他们找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大型计算机。

年3月,日本通产省牵头,集合富士通、日立、三菱、东芝、NEC五家公司,集中攻坚被美国“卡脖子”的DRAM内存芯片。

通产省为这个项目补贴了亿日元,相当于整个财政补贴预算的一半。最终换来了多件技术专利和一条完整的DRAM产业链:做材料的京瓷和住友,做光罩的TOPPAN,做封测的东京电子,和做光刻机的尼康。

DRAM主要应用于大型机,虽然技术难度不算顶尖,但市场需求非常大,需要配合大规模生产能力,这是日本人的强项。另外,由于日本公司占据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以用市场份额的优势摊薄上游成本。

鼎盛时期,日本吃掉了DRAM市场80%的份额,继而引发了美国人的不安。年,《财富》杂志刊发了一篇《日本半导体的威胁》,插图中日本相扑运动员站在一块硅片上,看上去拔山举鼎孔武有力,一拳打死一个英特尔。

《财富》杂志的插画

面对日本企业的优势,美国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反攻:80年代初,英特尔牵头硅谷的半导体企业成立行业协会,通过坚持不懈地游说,在年抛出了一个让华盛顿无法拒绝的理由:

日本半导体崛起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02

从硬件到软件

有一种声音认为,日本半导体的坍塌原因是美国的打压,尤其是年的日美半导体协定。

但实际上,协定中最丧权辱国的条款,不过是“五年内将外国生产的芯片在日本的份额提高到20%”。相比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围追堵截,协定的震慑力甚至不如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

事实也是如此,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90年代依然保持强劲的贸易盈余能力,年之后才开始式微。其原因也在于韩国和中国台湾芯片工业的崛起,而非美国。

一个支柱产业的坍塌,必然会成为产业界反复咀嚼的对象,日本人自己的复盘和反思汗牛充栋。西村吉雄在《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日本公司很擅长研究“怎么做”,却疏于判断“做什么”。

西村吉雄罗列了日本半导体在80年代后面临的威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存储程序方式的出现,使附加值的来源从硬件转移到了软件,在互联网普及后更是如此。

换句话说,软件不再只是让硬件运转的工具,反而开发一个Photoshop或推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jp/1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