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曾经说过:“瑞典有诺贝尔奖,香港有邵逸夫奖,而未来科学大奖作为后起之秀,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9月12日揭晓,袁国勇院士和裴伟士教授摘得了生命科学奖;张杰院士获得了物质科学奖。施敏教授获得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袁国勇院士(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裴伟士教授(出生于斯里兰卡)来自香港大学,他们在抵抗非典的过程中立了大功,他们发现了病原,判断出从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也为我们此后今后应对禽流感和新冠病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杰院士(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的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可以用于激光核聚变快点火研究。他在过去的30多年里培养了多名激光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的博士。他曾在年~年之前担任过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年~年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施敏教授来自台湾阳明交通大学,这所大学刚刚在年7月由台湾交通大学和台湾阳明大学合并而成。施敏教授是一位半导体专家,他撰写的《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被看作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的必读之书。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从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成立,到年第六届获奖者揭晓,这项大奖已经成为中国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奖项,他不是官方的,而是由民间发起,企业家赞助的奖项。每一类奖项可以获得万美元奖金。

未来科学大奖的三类奖项中,生命科学奖由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捐赠;物质科学奖由邓锋、吴鹰、吴亚军、徐小平捐赠;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由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捐赠。这里面既有著名投资人,也有著名企业家,李彦宏的百度、丁磊的网易、马化腾的腾讯,都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巨头。

在历届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名单上,我们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

年获得物质科学奖的薛其坤院士,获奖时还在清华大学,如今已经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在这所位于深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里,作为新掌门的他,将会作出什么样的成绩呢?我们拭目以待。

年获得生命科学奖的施一公院士,获奖时还在清华大学,如今已经成为西湖大学校长。很遗憾,年西湖大学最新申请的博士点未能通过,但未来两年内开设本科专业的计划,还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年获奖的潘建伟院士,在年率团队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长距离量子纠缠,创造了世界纪录。同年,“九章”获重大突破,将量子计算推到了风口浪尖。当然,坊间存在的争议也确实不少。

年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许晨阳,获奖时还在北京大学,在年已经全职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对于他的去留,人们众说纷纭,他的去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学术环境的深度思考。

年获得生命科学奖的袁隆平院士。已经在年5月2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对于这项“中国诺贝尔奖”,你怎么看?获奖者当中,哪一位最令你敬佩?来评论区聊聊吧。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鼓励我多多创作教育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dt/1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