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玛雅人在经济上始终没有脱离石器时代。但是,在石器工具的条件下,他们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可以说达到了某种极致的境地。玛雅学权威学者S.G.莫莱把农业看作是否能真正抓住玛雅历史的精髓和核心的关键所在。

他说,“玛雅农业是世界上最值得研究的农业之一。换言之,玛雅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其农业基础之上的,一切都随农业的转移而转移。没有什么比玉米,印第安稻谷在玛雅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影响更大了,它们的影响流传至今。”

玛雅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玉米生产的基础上。玉米,发源于中部美洲高原,后来逐渐培育出适应于干寒和湿热两类地区的多个品种,从而使玉米在玛雅地区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广泛的种植。

玉米由野生演化为由人工培植,对农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旦引进人工培育的玉米,玛雅聚落就开始以农耕取代原有的生活方式,完成了从原始农业到农业革命的过渡。玛雅人大部分生活在热带森林地区,在那里,玉米种植曾采取一种典型的烧林耕种的原始方法。

他们以石器和木棒工具,中部美洲地区一年分旱、雨两季,旱季(10-4月)伐木烧林,雨季(5-9月)播种除草。一般先要用石斧把树木砍倒,等晾晒干燥,4月放火烧荒,5月,随着雨季的到来,用尖头木棒掘土播种。烧荒被认为是农事活动的神圣时刻,由祭司选定日期,统一行动。

玉米品种甚多,大穗玉米需六七个月才能成熟,小穗玉米,两三个月即可长成。土地经过两三年耕作就变得贫瘠,需另换新的地段。等到附近的土地全部用遍以后,就得抛弃原来的村落,另找新的居住地。

显然,这是一种粗放型农业。直到20世纪60年代,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玛雅人的耕作方式完全停留在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阶段。然而,这一观点无法同时解释如此落后的耕作方法怎能养活玛雅地区高度密集的人口。

新的研究表明,传统观点是在对古典时期定居方式和农业情况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假说。事实上,在前古典时期,玛雅聚落中心就修建起了规模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玛雅人在实行粗放型农业的同时,已经采取了集约的生产方式。

20世纪80年代,宇航探测系统透过茂密的森林,首先发现了位于危地马拉和伯利兹的热带雨林地区玛雅人在公元前多年修建的水利灌溉网。沟渠纵横交错,规模甚大,经实地勘测,平均宽1~3米,深0.5米,主要用来排水。

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地区是古代玛雅文明中心,前后有众多城邦在这里兴起,它们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有的开凿的运河长达几十公里。玛雅人对于不利的自然环境,主要采取了两种改进方法:一是在丘陵坡地上垒石填土,建造人工梯田;二是在沼泽地区挖沟排水,积土造田,形成人工台田。在湿热多雨地区,他们多采用后一种方法。

挖河开渠,用淤泥垫高地面,地上播种,水中养鱼,独木舟往来其间,还便利了交通运输。通过精耕细作,有的地区玉米一年可收获两三季。由于玉米能够被大量生产和储存,因而无论是高地还是低地,玛雅人都能以此维持全年生计。

美国莫里斯·斯特格达博士通过对尤卡坦地区所作的农业调查,从中破译了玛雅文明的一个重要奥秘。玛雅每户农民完成一年的玉米种植,从播种到收获只需天,而他所收获的玉米是他和他全家人一年所需的两倍,其中还包括了家畜饲料。

多余的玉米除留作种子,还可以用于交易,换取生活日用品。玛雅家庭平均为5口人,如果仅仅为满足全家温饱之需(在哥伦布之前没有大家畜,还可省下这部分谷物),那么不需上述农时的一半,即不足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余下来的空闲时间,大约有9-10个月,可以被用来从事非农事活动。这一调查材料有力说明玉米生产对美洲古文明的意义,从一个重要角度解释了那些宏伟的金字塔庙宇、殿堂和精美的艺术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除玉米外,玛雅人还种植了木薯、甘薯等粮食作物,栽培了西红柿、辣椒、豆类、木瓜、可可、菠萝等菜蔬瓜果。经济作物方面有棉花、烟草、蓝靛等。贸易在玛雅社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玛雅地区四周被大海和高山包围,看上去环境似乎比较闭塞。

实际上它地处墨西哥和中美洲之间,是南北物流必经的通道。主要贸易线路有三条:一条是沿墨西哥湾环尤卡坦半岛的海上线路,另一条是呈东西走向贯穿地峡的陆上线路,再一条是南部低地线路。这三条线路把中部墨西哥和中美洲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沟通玛雅东西南北的贸易网络。每个市镇都建有用于集市贸易的广场。

布、蜜、蜡、黑曜石武器、盐、鱼乃至奴隶,都成为交换的商品。尤卡坦缺少金属制品,多从墨西哥等地输人。交易中用可可豆当作媒介论价,如一只兔子值10粒可可豆,一个奴隶值粒,多以实物交换方式进行。

小商贩主要在集市上做买卖,长途贸易则为贵族所控制,他们是商人,也是派向邻国或盟国的大使。南部高地的城邦,如卡米纳尔胡尤、查尔丘阿帕,主要控制了制作工具和武器的黑曜石资源;北部低地城邦,如昆切、奇琴伊察、玛雅潘,主要控制了食盐资源。

从奇琴伊察每年出口的上等食盐就达-吨,主要靠独木舟从海上运输。独木舟宽可达2.5米,长的可容纳25名划手。长途贸易要雇佣很多背夫,投入大,但获利也大。哪个城邦控制了贸易通道,它就拥有财富和权力,因而,贸易往往影响着经济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转移,成为玛雅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玛雅人的观念中,世界分上界和下界,上界就是天堂,为太阳、月亮、星星诸神活动的空间。天有13重,每层各有神灵主管。下界就是地狱,分9层,每层也有自己的神,皆为死亡之神所掌管。

人类就生活在上界和下界之间的大地上。大地是一个平面,沿东西南北分成4个部分,中央有棵高大的神树,通天入地,把上中下三重世界连接起来。死者灵魂通过神树或升入天堂,或下到地狱,上天的神灵也借助于神树下达人间,帮助除魔消灾。

帕伦克遗址帕卡尔国王石棺盖板上的雕刻画,形象地表现了玛雅人这种神秘主义的宇宙观。玛雅人是多神论者,不仅上界下界有神灵,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充满神性,就连数字、日期、年龄、性别以及各行各业都有保护神。

主要神灵有天神、太阳神、雨神、羽蛇神、玉米神、月亮女神、北极星神、商旅之神、战神和死神等。神的形象通常是人身兽形或半人半兽。玛雅人把人类世界与超自然世界融为一体,这种宗教思想和世界观,不能不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通过建筑和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玛雅人是杰出的建筑师。

很早以来玛雅人就以城兴邦,到处兴建城市,而每座城市都是一个宏大的建筑群。他们所留下的建筑遗产,在数量和造型上都令人称奇。城市中心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是巍然屹立在广场中心的高大金字塔,广场周围建有宫殿、庙宇、球赛场以及众多的石碑、石柱和祭坛,构成一个庄严的礼仪中心。

每个城市建筑风格各异,而基本形式和功能又极为一致。玛雅人管“金字塔”叫做“山”,为了把各路神灵请进来,设计和施工都极为精心。每座金字塔或庙宇殿堂都成为智慧和艺术的杰作。

危地马拉热带雨林中发现的蒂卡尔遗址,建于年,为玛雅古典时期重要政治经济中心。这里遍布着多座建筑,外加多个石碑石柱。最具特色的是位于中心广场的6座金字塔神庙,为公元七八世纪的建筑物,造型别致。

4号金字塔神庙高达70米,一条倾斜60度的石阶直达顶端,可能为玛雅地区最高建筑物;门楣、横梁上有精美木刻,所刻壮观的宗教仪式场面显示了玛雅鼎盛时期的辉煌。奇琴伊察为后古典时期玛雅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有金字塔、武士庙、廊柱、球场和天文观象台等。

结语

位于广场中心的库库尔坎金字塔高30米,最上层的平台建有6米高的方形神庙。塔的四面各有梯道,每个梯道为91级台阶,总共为级,加上最上层的平台,正好是一年日的数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dt/1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