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逐渐开放,新片也逐渐登上荧幕。对许多“憋”了大半年的影迷而言,诺兰的新电影《信条》是不可错过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在8个多月后第一次踏入影城,是为了《信条》。

电影背后的逻辑线条、时间线条,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据说,许多人见面的第一句话是“你去看了《信条》没?”,第二句话则是“你看懂了吗?”

其实,不仅是那些难懂的线索,《信条》这部长达分钟的影片中,还贯穿了诸多历史元素。

歌剧院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场景,是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家歌剧院。提到乌克兰的歌剧院,最知名的当属国立乌克兰歌剧院。

这座设立于年的歌剧院,是乌克兰的第三个剧场,仅次于国立敖德萨戏剧和芭蕾舞学院剧场和利沃夫歌剧芭蕾舞剧院。年2月4日,歌剧院遭大火烧毁,存放于剧院内的大量音乐资料、文献、演出服装等都在火灾开始几小时内就化为灰烬。现在的建筑修建于年,是新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形上更接近于维也纳风格,是基辅的地标建筑之一。

国立乌克兰歌剧院

然而,这个场景的拍摄地并非真在基辅的一家歌剧院,而是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列宁文化体育宫(林纳厅)。

林纳厅

林纳厅坐落在塔林港附近,是为年莫斯科奥运会而建。当时,爱沙尼亚还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于莫斯科地处内陆,帆船赛的场地便被设在了紧靠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林纳厅便是和帆船比赛的主场馆——皮里塔游艇中心一起建造的,当时它名叫“维·伊·列宁文化体育宫”。爱沙尼亚国家遗产委员会的主席SiimRaie曾评价说,林纳厅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范例”。不过,年,林纳厅关闭,几年间,它的外墙上布满了涂鸦,当地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翻修计划,但因故推迟。年,《信条》摄制组挑中这里,为拍摄而重建并修复了林纳厅的大部分结构。

林纳厅一角

有影迷认为,歌剧院里的枪战是诺兰影射年莫斯科剧院人质劫持事件。年10月23日晚上9点左右,莫斯科东南区的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剧院正在上演音乐剧《西北风》。第一幕结束后,有一个身着迷彩服的人手持自动步枪冲上舞台,朝着天花板连开数枪。一瞬间,四五十名自称是“伊斯兰特别军团”的车臣武装分子手持武器,闯入剧院,挟持多名正在观看表演的观众和舞台上的演员。一些在后台待命的演员听到枪声后,迅速通过窗户逃到室外,抵达安全的地方后通过电话报警。为了起到震慑作用,武装分子立即杀害了几名人质。而且,在闯入剧院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周围布置了大量爆炸装置,还在剧院内的各个角落都安排了自杀式袭击者。他们大多为女性,身上捆绑着炸药。当警察赶到现场后,武装分子的头目巴拉耶夫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俄军必须停止在车臣地区的“行动”,并且在一周之内完全撤出车臣地区,如果在一周之后俄军还没有撤离车臣,挟持人质的武装分子将会处决所有被挟持的人质,同时警告警方,警方每打死他们一人,他们就杀死10名人质。

电影《信条》截图

经过几天的周旋,双方的谈判破裂之后,10月27日,俄罗斯军警和特种部队以秘密化学气体麻醉表演厅内所有人,将车臣绑匪歼灭,事件导致39名恐怖分子被击毙,至少名人质因为吸入过量的麻醉气体而死亡,虽然初衷是为了保护人质,但此举仍引发了极大争议。

戈雅

电影中,戈雅的一幅赝品,让男女主角得以相见。电影的女主凯特是反派角色萨塔尔的妻子,在拍卖行工作。她曾将一副戈雅的赝品画作以高价卖给自己的丈夫。丈夫发现是赝品后,便以此为把柄,控制住了凯特。

戈雅是谁?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JosédeGoyayLucientes,年3月30日-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也是西班牙皇室的宫廷画家。他的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并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产生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戈雅所生活的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战乱之中,他经历了重大历史变革,其作品善于讽刺,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因此,他既被视作是最后一位古典大师,也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戈雅自画像

自年以后,戈雅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深沉黑暗的感觉,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他患上了一种几乎令他失聪的疾病。在他的作品《溺水的狗》中,悲观沉郁的心态被淋漓极致地反映出来。不仅是疾病,他亲眼目睹了拿破仑对西班牙发动半岛战争,继而引发政治和社会动荡,这种经历也使他的作品走向转型。这些事件启发他创作《战争的灾难》系列版画作品,以及堪称其代表作的《年5月3日的枪杀》——一名身穿亮白衬衣的男子面向一排要射杀他的士兵,脸上流露恐惧的表情。这一时期,戈雅开始以幻想为手段画一些魔幻题材,黑色也成为作品此时的主色调,即便是明亮的场景中,他也经常加入黑色,所以后来人们称戈雅这个时期的作品为“黑色绘画”。

戈雅,《年5月3日的枪杀》,年作。油彩画布。×公分。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戈雅的黑色绘画正契合诺兰一些电影中的“暗黑风”——故事阴暗,反派成了主角,也许这是诺兰选择以戈雅的作品作为线索来构架《信条》这个故事的原因吧。

庞贝古城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到《信条》(TENET)片名的来源——出土自庞贝古城的塞托广场石板(TheSatorSquare)。

这块石板上写的是一首拉丁回文诗,大意关于时间之轮的旋转,而几个单词本身也是正逆相应(因此有不少观众认为片名的中文翻译“信条”没有体现出英文片名的精髓)。片中也致敬了出土地庞贝古城——女主一直想陪儿子去玩的地方就是庞贝古城。

注意横排和竖行中间的文字——TENET——片名的由来

说起庞贝古城,许多中国人都不陌生。古城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湾维苏威火山脚下,呈长方形,有城墙环绕,四面设置城门,城内大街纵横交错,街坊布局有如棋盘。重要建筑围绕市政广场,有朱庇特神庙、阿波罗神庙、大会堂、浴场、商场等,还有剧场、体育馆、斗兽场、引水道等罗马市政建筑必备设施。庞贝古城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古城的壁画对欧洲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影响甚大。古城中,阿波罗神庙和丘庇特神庙组成的长方形中心广场构成了广场的轴线,轴线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城市的规则性和艺术特征,这种城市格局至今仍被沿用。

庞贝古城

这样的一座城市,有钱人享乐,穷人则受苦:在这里,贵族们是躺着吃饭的,由奴隶们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他们吃小动物,比如松鼠、火烈鸟或鹳鸟的舌头、夜莺的肝,把龙虾、海胆、田鼠油炸之后作为配菜。他们还食用一种腌制过的、带甜酸味的海鳝,而这海鳝是用奴隶肉喂养的。当时的罗马帝国依然是奴隶时代,奴隶被视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像动物一样被关押着,供奴隶主挑选。买回去的奴仆除了为主人劳动,还必须忠于主人和保护主人的安全。奴隶主为了娱乐消遣,逼迫自己的奴隶与野兽搏斗,而且即使奴隶主杀掉奴隶,也是合法的。这是一种残忍的爱好,人与人活着的处境有天壤之别,但有一样东西是众生平等的,那就是死亡。

年,“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将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图为展览现场

公元79年8月24日(一说10月24日),沉睡了0年的“死火山”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短短18个小时,庞贝古城被维苏威火山的火山灰覆盖,城市被掩盖在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它的名字和位置被人遗忘了。年,开辟地下水道时被建筑师多梅尼科·丰塔纳发现有雕刻的古墙,庞贝于是重新被发现。这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湮灭了一座城市,也定格了公元1世纪罗马人的生活情况。通过对庞贝的发掘,考古学家们才得以了解到文献中提到的当时的许多服务性行业到底是怎样的,包括食品商场(Macellum)、磨场(Pistrinum)、酒吧(Thermopolia)、小酒店(cauporioe)和剧院。足可见当时这座两万人口的城市,是怎样的繁华。

曼哈顿计划

影片中,印度女军火商普利亚提及一个人物和一个计划——奥本海默和“曼哈顿计划”,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的。

曼哈顿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与制造原子弹的一项大型军事工程,由美国主导、英国与加拿大提供相关支援,该计划于年至年间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中将领导,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作为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首任主任负责原子弹的制造。

曼哈顿计划的非官方徽章

曼哈顿计划早在年就开始秘密展开了,原名为“代用材料项目发展”(DevelopmentofSubstituteMaterials),后改为“曼哈顿工程区”(ManhattanDistrict)。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随即对日宣战,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了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铀计划”,目的是制造出核武器并运用在二战之中。因此,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美国及同盟国科学家提出要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发出原子弹,这一提议获得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支持。曼哈顿计划于年8月13日正式命名,雇用了超过13万人员,花费了将近20亿美金。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科研人员开始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进行原子弹的制造工作。两年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成功,史称“三位一体”核试验,爆炸当量大约21,吨TNT炸弹。

由于曼哈顿计划的特殊性,其保密要求极其严格。一块告示鼓励橡树岭(曼哈顿计划中大部分工作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行)工人们保密,以英文写着:“在此的所见、所作、所闻,当你离开时,请留在这里。”

曼哈顿计划的最终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年8月6日,美军向日本广岛投放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8月9日,美军向日本长崎投掷名为“胖子”的原子弹。最终,日本于8月15日投降。

广岛(左)与长崎(右)原子弹爆炸后所产生的蘑菇云

在两颗原子弹投掷到日本后,奥本海默陷入了巨大的自责当中,他心中浮起了“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的感觉,觉得自己亲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对战争中惨剧的自责以及对人类前景的恐惧和担忧笼罩了他。

然而,历史是不可假设的,无论如何自责,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美国鹰山鬼城

影片的结局落在一个荒芜的沙漠鬼城,这一场景取自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鹰山(EagleMountain)。年,实业家亨利·凯泽(HenryKaiser)在这里开设了鹰山铁矿——一度是南加州最大的铁矿。

随着矿山的扩展,鹰山的人口达到了4人,拥有宽阔的园景街道,两旁排满了四百多套房屋,还有许多为流动劳动力提供生活场所的临时性房屋。其他设施包括礼堂、公园、购物中心、社区游泳池、网球场、保龄球馆,加油站、教堂、学校。可以说,基本的生活场景在这里都能找得到。

鹰山鬼城

随着对环境保护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ermopana.com/bempjp/11851.html